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9-07-20浏览:

  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学生来自新疆的不同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南疆地区和边远贫困的农牧区,学生民族成份不同,普通话熟练程度不同,学习基础差异巨大。特别是地理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甚至可以说有的学生是“零基础”。内高班学生大部分需要经过一年预科的学习,目前,多数学校在预科阶段重点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學、政治课程,以使学生基本达到与本地初中毕业生一致的水平,但少有学校开设地理课程,因此学生升入高一后,在地理学习上显得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必修1的学习尤其吃力。近年来,我校为了帮助内高班高一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缩小与本地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差距,在预科班开设了地理课,每周两课时。

地理教育论文

  内高班预科阶段的地理教学,教育部门没有统一的教材,也少有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设定了预科班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全面认知世界及中国地理区域,初步养成综合思维习惯,培养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并在此目标指导下开展地理教学实践。

  区域认知,夯实基础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两大教学重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世界及中国区域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以及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人口、城市、文化等地理要素。初中阶段主要是认识世界、中国区域有哪些地理要素,高中阶段则是侧重分析这些地理要素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因此,世界、中国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

  由近及远,全面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同样,对地理区域的认知也应由近及远,从身边的较熟悉区域到不熟悉的区域。

  因此,在预科阶段的上学期,主要复习中国地理的内容,按照新疆地理-福建地理-其它中国省份地理的顺序进行;在下学期,主要复习世界地理,基本上按照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南极洲的顺序进行。教学伊始,先行复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球仪、经纬网、地图等),让学生掌握好区域认知的基本地理工具。学习各省份地理时,播放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各省份专辑,让学生认识各省份举世闻名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以及当地最具特色的故事和传奇,从独特的视角导入对省份地理的学习,再指导学生通过地图册详细了解该省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物产、人口、城市及经济发展情况。这样,学生不认为是对初中阶段地理知识学习的重复,而是更有兴趣地随着纪录片的解说、随着老师重新认识我国各个省份,学习过程中视频、地图、文字有机结合,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特别好。

  把握位置,找出规律。各种地理要素总是依存于一定的区域,每一地理要素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中,同时,这一区域的空间位置又往往决定着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影响着地理要素的发展。这也正是地理学的区域性。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从把握区域位置入手来认识区域内地理要素,并学会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例如,在学习各省份地理时,指导学生适时进行归纳整理。我国东部地区的省份多地处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均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东部地区又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主要是亚热带气候;北麦南稻,北甜南蔗,北马南船,北方多落叶阔叶林,南方多常绿阔叶林,如此等等,就很容易记住各省份的特征了。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时,根据板块的消亡边界的位置,学生就能联想起边界上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记住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和地区并理解其原因。

  综合思维,深入分析

  各区域的地理环境都由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自然及人文要素组成,形成一个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知区域,综合区域多个要素分析,形成综合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认知了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特征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要素特征的成因、影响因素,初步形成综合多种因素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综合思考,探究成因。一个区域的特征,是由其组成要素的特征综合而成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形成,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学习福建省的气候特征时,学生能记住该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但教学不能止步于此,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试着分析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首先从福建省所处的纬度位置来看,大约在北纬23°30′—28°20′之间,属于亚热带的范围,因此气温上表现出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的特点。再从福建省的海陆位置看,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偏南风影响,冬季主要受来自亚欧大陆的偏北风影响,因此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冬季温和这一特点的形成,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福建省地形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西部、北部的山地对寒冷的偏北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福建省东部临海,由于水体比热容较大,冬季气温不至于太低;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对气温有调节作用。通过这样的探究分析,学生就理解了气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的、综合的影响形成。其实,气候的成因是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的内容,在预科阶段就渗透这一内容,既是对初中知识的适当提高,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问题的尝试。

  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学生学会对某一地理要素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了初步的综合思维习惯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做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河南省地理时,学生了解到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学会了分析河南成为文明发源地的原因。文明发源地,是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一般都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源,还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由此,在分析东北平原种植业发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时;在分析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时;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时,都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条件入手分析。

  推荐阅读:地理空间信息怎么投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