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论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8-11-27浏览:

  摘 要: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都凸显了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以及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导致部分教师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事实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高校既要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也要重视教学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关键词:终身学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职业发展

教师职称论文

  学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都要通过学习才能生存下来。人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获得人生意义。从某种意义说,学习本身就是成长。我国古人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强调“学不可以已”。《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要求。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教师来说,更加要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是高学历群体,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专家。但知识的更新、社会的发展以及自我成长的需求,对这一群体也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一)知识更新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新知识的发现就意味着旧知识的淘汰,不学习就可能恍如隔世,进入不了新的话语体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任何学术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时代问题,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者去关注和研究。过去,社会发展缓慢,一个话题能够伴随一个时代,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太快,问题太多,学术话题的转换很快,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时刻关注学术变化,紧跟时代发展,这样才能用最先进的知识来传授。教材只是教学的参考工具,它受到出版周期、翻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落后于知识发展的现实情况,需要教师根据学科和理论发展现状及时地予以补充,以保证学生学习到的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

  (二)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教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第一责任就是传道。在今天,“传道”就是传马克思主义之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以传道授业为根本职责的教师,更应该以修身为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身为教师,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人,学习都是为了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现在的人学习却是为了谋求名和利。这是孔子针对他那个时代而发出的感慨,但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似乎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现代人在物质大环境的裹挟下,对功利的追求更为直接,甚至功利在某些时候已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些现象在大学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学术资本主义”一词就十分显白地表明了一切,学者不再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学术,学术地位不再由学术来界定,而是由项目和经费来衡量。学者们在学术上迷失了自我,成为一个异己的存在,他们痛苦,但又乐此不疲。要改变这一现象,除了改革学术体制外,还要学者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学术定力,不被物质世界所左右。

  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教师的职业发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但这一成长过程往往会受到学校体制、机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就目前高校的体制、机制而言,确实存在着不少阻碍、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

  (一)对科研成果的过度强调,使高校成了学术明星的舞台,而大多数教师则失去了应有的工作热情

  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职称决定的,因此,高校教师普遍比较重视职称晋级,而正是因为这一点,高校于是把职称作为重要筹码来引导教师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于是科研成果成了職称评定的几乎唯一标准。在高校,教师不从事一定科研工作,对学科前沿就不敏感,思想也会反应不灵敏,但当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发文章、报项目上去时,实际上也不能自由地思想了。因此,一刀切地搞科研,既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从事高质量科研工作的能力,高校如果仅把评职称的标准限定在科研这一狭窄的领域,必然导致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而出现工作懈怠现象。高校在称职评审、工作绩效等方面过于强调科研成果,还会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学术地位、职称晋级,采取数据造假、贿赂编辑,甚至请人代写等手段,既破坏了学术生态,又影响了学术的严肃性。惟有真才实学,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靠造假获得学术地位,必然会对学校的学术生态、教学生态产生消极影响。

  (二)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使一些在教学上有优长的教师不能获得职业价值感

  不重视教学工作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的诸多职能中,毫无疑问,人才培养应该放在第一位,特别是一些教学科研型或教学型高校,更是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这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但现在不管是教学型高校,还是教学科研型高校,都把科研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在实际上放松了对教学的管理要求,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句话道出了一流大学的本质。我们只看到一流大学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却没有看到,一流大学更加重视一流人才的培养。学校不重视人才培养,必然使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现在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教师可以说少之又少。因为教学工作不受重视,在教学上的投入也就难以获得应有的价值感,其结果就是,教学工作以应付为主。教师在教学上不愿投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学生在学习上不愿投入。陈保生部长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有差距,高校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大学不重视教学密切相关。大学不重视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让一些教学优秀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久而久之,就难免产生职业懈怠心理。

  (三)对职业发展的错误认识,使不少高校教师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普通高校,能够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教师处于没有活力的平常状态,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成绩、优生率、升学率等来获得价值感,而对于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似乎很难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使得他们感到人生迷茫,意志消沉。这一方面与学校的激励引导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个人因素有关,缺乏吃苦精神和顽强意志,不愿意在科研和教学上下苦功。一些教师则通过社会兼职获得心理平衡。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教师可以从事社会兼职,其目的是为了让高校人才优势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而不是鼓励教师从本职工作之外去获得价值感。在学校不能获得职业发展,而把精力放在学校以外的工作上,这对高校来说,是人才资源的流失。

  三、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一个组织是否有效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组织能否为社会提供需要的成果,二是组织成员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而这两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当组织成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组织就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成果。因此,如何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力,对于组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是两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不能强调其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但这并不表示两者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得同样出色,有的人科研能力强一些,有的人教学能力强一些。现在有些高校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来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把教师分为三类,即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这种分类的思路很明显,就是让能搞科研的搞科研,不能搞科研的安心做好教学工作。这样的分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似乎给了各种不同能力的人以各自的职业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固化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固化了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这样的分类可能会使一些教师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能够使教师保持学术敏感性,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从而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学知识。不从事科研的教师,可能对学术前沿缺乏关注,知识更新也会缓慢。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能够促进教学。但科研成果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教学体系,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予以转化。如果不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成果就可能是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教学相长,从事教学工作,也能对科研工作有所启示,很多问题就是在师生讨论中产生的。因此,科研与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不能通过简单的分类来解决问题,而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真正地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第一,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要加强引导,通过培训、以强带弱、专家讲座等方式,来引导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高校的科研导向,必然会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有效方法,很多教师难以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产生怀疑,并进而对科研工作产生抵制心理。对这种情况,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树立科研信心。有些高校在加大对教师科研指导的力度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无论是项目层次还是论文质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校要提高认识,科研工作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更是学校的事,学校不注重引导、激励,激发大多数教师的科研潜力,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是上不去的,只有激发大多数人的科研潜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这无论是对教师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工作能不能取得成效,不仅与学校的激励机制、引导方法有关,也与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现在的大学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但我们发现,这些具有科研基础的教师却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究其原因,就是畏难心理,缺乏意志力。毫不夸张地说,有些高校教师连专业书籍都不阅读。这样的状态,是很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方面,高校要加大科研压力,帮助教师克服惰性,激发其科研潜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找出问题症结,对症施策。人的潜力需要激发,如果听之任之,这既对学校、学生不负责任,对教师本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论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