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地域文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8-06-23浏览:

  这篇地域文化教育论文发表了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地域文化,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部分原本传统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客家村落城镇化、同质化发展, 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人文风貌。通过嵌入地域文化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学生更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创意行业领域中展示和表达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教育论文,中职语文,地域文化

文化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在完成“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任务的同时,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性的,为专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人文性的,务必要融入地域文化,渗透民族精髓。然而,伴随网络经济风潮的席卷而来,中职学生对现实生活越来越陌生,对地域文化越来越疏离。

  以慈溪为例,慈溪中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有其一定的特点:慈溪中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正逐渐受网络文化的洗涤,甚至受到游戏小说的误导,课堂语言如视频弹幕,经常出现如“皮皮虾”“凉凉”等网络词汇;慈溪本土中职学生对慈溪地域文化的了解逐渐弱化,基本处于“名词不能解释”阶段;慈溪中职生中逐渐增多的外来务工子女对慈溪的地域文化更为陌生,缺少认同感。所以,解决中职学生和中职语文教材之间的抽离感,同时让慈溪地域文化在新一代慈溪人中得到传承,需要本土中职语文教育者做出努力。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包括诸如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名胜古迹、人物小传、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物质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文化。慈溪本土地域文化正处于不断发掘验证阶段,其独特的“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正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地域文化需要传承,而语文教学则是最好的载体。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方法和案例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的外延就等于语文教学地域生活化的外延。当笔者把教学活动放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用学生所熟知的地域文化来熏染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语文之美,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生活之美。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地域文化渗透的方法与案例做了归类。

  1.地域文化渗透——从《胡同文化》看慈溪“海塘文化”在《胡同文化》的解读中,笔者从胡同的方正封闭特点讲到了胡同文化的安土重迁、易于满足、安分守己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两张对比表格“胡同文化VS海塘文化”。让学生通过对慈溪境内以“塘”“灶”“浦”命名的地名的搜索,得出慈溪土地“唐涂宋地”“围垦造田”的特征,再通过组成元素、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方向几方面的对比,从而得出慈溪人斗天斗地,勇于开拓的精神文化,也进一步加深胡同文化在王权集权下安分守己的心理认识。

  2.地域人物渗透——将《废墟的召唤》同慈溪作家余秋雨《废墟》作对比阅读在《废墟的召唤》的对比阅读中,笔者分享了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籍贯慈溪)的同名作品《废墟》。“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余秋雨《废墟》)。”

  3.地域风物渗透——从《南州六月荔枝丹》写慈溪杨梅《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一篇科普小品,写得全面客观,但对于岭南以外的学生,缺乏亲近的元素。在解读文章之外,笔者额外对学生布置了说明文写作《慈溪端午杨梅红》。写作材料来源分两组:一组学生为梅农家庭询问父母,主要为横河匡堰沿山一带的学生;一组学生是非梅农上网查资料,主要为市区及靠海地区的学生。在两组对比之下,非梅农学生写得更为全面,但缺少实际的生活体验,少了真正的原生态的杨梅味;梅农家庭的学生则增加了当地的谚语和传说,写得更生活化、更接地气。

  4.地域名胜渗透——从《洛阳诗韵》写方家河头古村落《洛阳诗韵》作为选读课文,非常适合作为学生的写作训练。通过课外游赏,提纲划定,到最终定稿,借鉴洛阳的“古美奇绝”写出了方家河头村的“兰屿之古”“桃花岭古道之美”“鸳鸯樟之奇”“方井之绝”。文字景物与现实景物的映照使学生对方家河头古村落,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洛阳诗韵》的理解。5.地方语言渗透——用方言特性理解难解字词慈溪方言属于吴语,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原则和举措

  这只是笔者将地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初步尝试,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原则性。

  第一,披沙拣金,去粗存精。地域文化中并不是一概都值得在语文教学中适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保留地域优秀文化传统,去除粗俗低劣的。比如地方传说中有一些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但也有一些见死不救,品质恶劣的人。在引入的过程中就必须善恶分明,有所区分。

  第二,主次分明,兼容并蓄。地域文化资源只是语文教学中的资源补充,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教学,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主次不分,过于倾向于地域文化的渗透,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主要举措有:编写与中职教材配套的地域文化校本教材,以此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得到课堂与生活的同步升华;创新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通过课题调研,乡野实践,将课堂从教室带向生活;通过实物入课堂,方言入课堂,非遗传人入课堂,将地域文化带入教室。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然而,语文课程在根植于现实的同时,却不妨落脚于地域特性,面向的世界才更大,承载于传统文化,面向的未来才更远。

  参考文献:

  [1]方东.追寻慈溪地域历史文化的痕迹[M].杭州:文艺出版社,2009.

  [2]王毅清,岑华潮.慈溪文献集成[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

  作者:郑筱逸

  推荐阅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本刊是一家创刊于2003年的年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地域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