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前实行的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分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

  这篇教师职称论文发表了现行国内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不足,导致高职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的高职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国内教育体系的不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教师职称论文,高职教育,教育模式,比较;思考

  一、现行国内外的高职教育体系之比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每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体系不尽相同。以德国、日本、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与我国国内现行的高职教育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德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的“双元制”是德国在经历多次职业教育改革后最成功的一种办学体系。此体系的特点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各占一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应用于实践,能更好地对接工作;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就业率很高。此外,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学制的大部分开支,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的教育经费。“双元制”的主要意义是:它是一种“企业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称“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1]。这种制度既需要政府作为行政职能的主体深度干预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也需要企业对此教育体系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学校发挥积极配合的作用。

  (二)日本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

  日本的高职学校是以“职业资格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国民职业或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谋求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实行弹性学制,强调职业技术训练,强化“垄断型职业资格”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即战力”技术人才的重任,从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大学的教育制度[2]。日本的高职教育给本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并且这种高职教育在日本自从创立以来始终保持较小规模,保证了高职教育体系下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新加坡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

  新加坡目前主要有两种高职教育体系,南洋理工学院1990年推行的“产业实习计划”和新加坡理工学院1991年推行的“工读双轨计划”。前者注重把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结合在一起,帮助企业训练合格的员工,这种教育体系使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逐渐恢复了重视实践与实习的传统;后者注重实行兼读制,即学生一周的一大半时间在企业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只有一小部分时间来到学校接受教育,需要四年的学习才能毕业。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是完全结合国家需要而制定的,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又满足了企业需求。

  (四)我国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不算晚,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从1999年开始,随着大量的学校经历扩招、升本等变化,我国的高职教育受到了冲击,很多专家及学者开始反思我国的高职教育何去何从。之后几年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最早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的“双元制”办学体系为德国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然而这种体系引入到我国高职院校后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学体系,“校企合作”办学体系就是比较成功的。

  二、现行国内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分析

  (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德国、日本、新加坡、中国这几个国家,除德国为欧洲国家外其他三个国家均为亚洲国家,只有我国到目前为止仍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在获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投入方面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国外以企业为主导向学校提供资金办学的模式在我国很少出现,加之政府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国家文化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文化在一个国家中对其公民的影响深远,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等很多方面。就其对中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影响方面,本研究将从它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的影响谈起。企业文化方面,德国的企业文化与它的社会文化是一致的,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工人教育,更注重对刚入职工人的培养;在企业管理人才选拔方面更加看重工作能力、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工作时间上,德国企业工时不断缩短,但工资却不断提高。亚洲的日本、新加坡虽然企业文化与德国相差无几,但工人工作时间比较长。调查显示:超过80%的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在休假期间还要准备工作事项,当然工资也会更高。我国的企业文化虽然有国家的法律政策制度作为指导,但一些地方和人员仍然不够重视,企业方面对新入职技工的培养力度欠缺,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的技工,这也是导致我国技术工人就业困难的一个因素。校园文化方面,缺少企业文化的融入,相比其他三个国家,我国职业教育显然没有特色,一直是模仿其他国家的办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操作中用到的知识脱节,培养的技术工人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不够灵活,缺乏相应教具,课程设置上不能与时俱进,校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入,校园文化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三、国外高职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学习德国,借鉴“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优点在于不仅使企业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而且学生的学习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

  (二)学习日本,实施具有垄断性质的培养方式

  日本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和独创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具有与本国大学毕业生相匹敌的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学习新加坡,开通学校企业人才交流的桥梁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模式使企业与学校的对接非常融洽,我国可以借鉴。首先,政府从政策层面上降低企业员工进入学校的门槛,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一线经验和最新技术知识;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促进企业项目进学校;再次,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的机制,既能保证教师始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了解更多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汤霓.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叶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15-17.

  [3]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4(6);228-237.

  [4]刘欢欢,莫国剑.浅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3(12);192-193.

  [5]郑夏妍.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学刊,2015(13):7-8.

  作者:张秀英 徐玉春 李静 李海燕 张媛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阅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海南师范学院主办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国内目前实行的外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