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7-03-15浏览: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学校对于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关乎到新的一代的思想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政治教育论文(两篇),以供您学习和参考!
中学政治论文篇一
中学德育理念的思考
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反复强调要加强德育工作。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了一些适合当代社会和学生思想特点的新经验,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试着分析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 中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
1.德育的定义
德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1985年董纯才等人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德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①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教育学》卷的释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②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大多数认同广义德育所包括的内容范围。基于上述认识,德育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以提高其道德、思想、政治等素质的教育活动。
2.中学德育的目标
中学德育是中学思想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以此为依据,以《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的德育目标为基础,按照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关于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要求,中学阶段的总体德育目标应是: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A怕困难,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思想特点不相适应,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这些不适应和薄弱环节可概括为“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四个不能”。
1.“三重三轻”。“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一些学校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连贯的德育工作,只是当上级要检查学校的德育工作,或者是学校中出现了严重的有关品德方面的问题时,领导或教师才抓一下德育工作。他们认为德育是“软任务”,搞得好坏,不影响学生升学,不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和收益。
2.“三个不适应”。 “三个不适应”即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有些学校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就像对待成人一样告诉中小学生,由于他们不理解、不体会也没有感到自己有这种需要,因而就不理睬不接受。所以这一不适应,严重地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一些学校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死板地谈一些陈旧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问题却得不到回答,因而不受学生欢迎。这种教育不仅无效,还容易引起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厌烦,以致不愿参加德育活动。轻视德育、轻视社会实践,不仅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影响学校培养人的规格和质量,应该引起我们对改革这一不适应的高度重视。
3.“四个不能”。即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着成人化倾向;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
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将青少年成人化对待的缺点表现在德育内容上,脱离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将一些社会意识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直接灌输给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在德育方法上简单生硬,讲抽象的道理多,用实例启发感染少,特别是缺乏德育实践活动。
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改革的力度不够,创新不足。不能根据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主动地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转变观念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表现在学生观上,总认为学生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不敢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德育工作,不相信学生的力量,把学生仅看成被动的教育对象;表现在德育内容上,传统思想和过时的观点多,反映时发表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少;反映在德育途径上,只注重校内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有没有良好的行为,是衡量学生某一良好品德是否形成的标志。如果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就不能够说学生某一良好品德已经形成。目前有些学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地结合起来,就会使知与行之间产生相互制约作用,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这也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问题之一。
中学政治论文篇二
中学政治教学方式改革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困惑,学生课堂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与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德可以拿来吓唬人,训人,但不一定能律已,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这样的困惑,在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中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算见到效果,其途经就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1.让学生自己上课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我认为对于一些适宜学生体解的教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教师对学生在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可以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以课堂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讲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在讲到如何面对社会流行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目前流行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流行?为什么吸引我们?它们流行的事件价值何在?你们又是如何理解的?你打算如何做?
3.让学生自己体验
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无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们教师应面对新教材,把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例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课时,先让其中几位同学蒙上双眼扮盲人,再让另外的几名同学扮聋哑人,一对一地互相搀扶着在校园里走,到达目的地后,再互换角色走回去。在彼此配合下,扮演盲人的同学切身体会到他人给予的爱心以及自己所应有的同情心。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
4.让学生用小品上课
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偶尔穿插小品环节,能让同学们在欣赏同学的表演之后有能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正确面对来自生活、社会、家庭乃至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授《走进青春》一课时,我设计"爱的冲突"小品环节,由学生自导自演,把他们与父母的冲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再进行引导分析,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许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但初衷只是出于"爱"。冲突是因为爱,那么我们就该去理解这些"爱的冲突",从而在享爱爱中,还应该读懂爱,更应回报爱。
5.让学生进行辩论
初中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于教师的意外。要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例如在讲到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论题,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用事例,理论支持已方观点,对彼此观点进行辩论。同学们在多次的辩论课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辩证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课代表担当。辩论一定要认真对待,切意走过场。通过辩论证明,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7.让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和《学会感恩》等课后,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帮父母洗脚,并写洗脚后的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懂得了感恩,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
8.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首先要求老师要亲近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亲和力。平时,老师要学会关心学生,学生病了,要关心;学生答错题;要及时安慰鼓励;学生进步了,要加以肯定;学生犯了错,要进行苦心教诲――这样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亲近。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有吸引力,那么就会留得住学生的心,当我们看到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盼望着我们上课,这就是成功的思想品德课。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分式,会使学生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了学生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影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