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6-01-22浏览:次
议论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本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利用整体感知策略迅速把握议论文逻辑与结构,通过局部剖析策略扎实吃透论点与论据,并从实际教学经验中列举案例来论述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建议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题辨审能力。
推荐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中学语文教学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剖析
所有的议论文都脱离不开几个共有特征,那就是:“言之有理(观点)、言之有物(根据)、言之有序(逻辑)、言之有度(严密的分寸)”。[1]29 前两句说的是议论文的内容,即有理有据。后两句说的是议论文的形式,即逻辑推理与论证结构。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以上四个特征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要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紧紧把握以上四个议论文共有特征,并在教学环节中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精心进行教学流程设计,二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在论证中,笔者对议论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了整体感知与局部剖析两大议论文教学策略,以期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整体感知策略——迅速把握逻辑与结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及:“论如析薪,贵能破理。”[2]意思是说,议论就像劈柴,贵在顺乎自然纹理。《庄子·养生主》中也提到“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庖丁初学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方“未尝见全牛者”。对于议论文而言,这“理”就是作者思路的自然行进,文章结构的逻辑展开。论如“析薪”,议如“解牛”,议论文教学何不若此?把握作者的议论思路,感知“结构”,剖析“结构”,认同“结构”,就寻到了议论文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所见无非全牛”,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阅读议论文也应有这样一个目视“全牛”的过程,那就是“整体感知”[1]30。
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就是在初读全文后,通过分析文章的题目,抓住各段落层次的中心句,来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感知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找到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其核心,是中心句教学。议论文的中心句概括性、针对性突出,位置醒目,内容提纲挈领,能概括全文或文段的核心,因而是议论文整体感知的“一把金钥匙”。
以下以笔者在组织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案例,具体阐释整体感知策略的实施方法:
案例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整体感知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杂文,编写的缘由是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人大肆散布抗战前途悲观论,鲁迅为批驳这一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作此文。此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驳有力,语言犀利,讽刺意味强。
(一)介绍编写背景
(幻灯片出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占据一部分人的心。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时悲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杂文。
(二)补充文体知识
(幻灯片出示)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见解,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错误观点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理清论证思路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文段的中心句思考以下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其错误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研讨后教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如果算是失掉,只能算是失掉了“他信力”;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更谈不上是“自信力”。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与现在的事实为证。
2.学生根据以上结论划分本文论证结构,并口述论证思路。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把握住各段的中心句,能顺利地列出全文提纲,梳理出文章的逻辑层次,便于口述文章的论证思路,将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培养落到实处,也逐渐使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进入了一种能动的自觉的状态。
二、局部剖析策略——扎实吃透论点与论据
如果说,整体感知策略,是在议论文教学中,用“中心句教学”这一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落实了“言之有序(逻辑)”、“言之有度(严密的分寸)”这两个议论文共有特征的教学问题,那么,局部剖析策略,就是在解决剩余的两个共有特征——即“言之有理(观点)”和“言之有物(根据)”——的教学问题。这两个特征说的是议论文的内容。局部剖析的关键,在于论据是如何为论点服务的。
例如,笔者在分析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论证方式时,成功地运用了局部剖析策略:
案例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局部剖析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局部剖析环节的教学关键,在于分析驳论和立论的问题。
(一)驳论——直接反驳。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反驳对方错误观点,很多时候是通过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以达到驳倒对方错误观点的目的。请思考:支撑对方错误观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生答:不是。)
既然不是,那作者是怎样驳倒对方错误观点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作答)
学生1:作者在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也就是说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推理错误。
学生2:作者指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只能证明失去的是“他信力”;“一味求神拜佛”,神佛本是虚幻的东西,更是不仅不信自己,连“他信”也算不上了,只能说发展的是“自欺力”,因此,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更谈不上“失掉了”,因此这种推理是荒谬的,是不成立的。
(教师明确)对方的论据虽是真实的,但与对方的论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反驳对方论据推导论点过程的驳论方法就叫做驳论证。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抓住敌人的要害处,给以致命的一击。该文就是抓住了对方论证思路不合逻辑而重拳出击,让对方的观点顿现荒唐虚假。
(二)立论——间接反驳。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以正面立论进行反驳的方法)作者又想到了另一群人,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乘胜追击。你能谈谈对文章中提到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理解吗?能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这样的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
文章第7段联想到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何用意?
学生3:相对那些信“地”、信“物”、信“国联”而一旦失望就放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的人来说,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正是“中国的脊梁”。作者的爱憎情感及写本文之意图已非常明显。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议论文阅读的局部剖析策略,其关键运用在分析论据是如何为论点服务的问题上。除驳论文中驳论的方法剖析外,论据本身的作用也是运用局部剖析策略解决的主要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因此,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也应当以课标为纲,紧密把握文体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巧妙运用整体感知与局部剖析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即设的教学目的,为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奠定基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整体感知和局部剖析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3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