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4-01-23浏览:次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个人利益本位思想从单纯的经济市场领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而这种思想极易诱发物本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这不仅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理想追求方面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另外,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毕业生约有480万人,近千万的就业人数再加上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可以说对当前就业的大学生来讲,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在这些压力面前,如不能对之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缓解就很容易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面临择业困境的大学生的业已形成的理想、信念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路程,苦感,意志状态,自我怀疑,唯现实主义
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心理路程
(一)行为上的挫折
当代大学生一般自幼都比较聪明,是在周围同龄人羡慕的目光下成长,美好前程在其内心看来那是当然之事。优越的顺境成长,自然致使其心理承受力相对不强,而且还可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盲目的自信。因此在未感受到社会的压力之前,其也有一种急于向亲人或朋友证明自己的愿望。这种心理可以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论中得到解释。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晚年又将其更改为七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组织是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1] “人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2]并且在解释心理问题的时候将问题的根源定位在基本需要的缺乏上。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借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法制、道德等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可以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再按照马斯洛的认识,“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成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3]那么很明显,在这一需要面前当代待业大学生表现的相当切合。然而,内心的急切、社会经验的缺乏,再加上经济危机中客观存在的巨大困难,以及业已形成的理想信念又离现实太远,不能直接的对自身的意识行为作出有效的调整,所以挫折感在所难免,而内心的挫折感也当然涵滠着“尊重”这一基本需要的缺乏,但是也正是这一需要的缺乏才开启了之后他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情感中的苦感
按照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不论直接的或间接地情感都是建立痛苦和快乐上面的,而且为了产生任何一种情感,只需呈现出某种祸福来就够了。在除去痛苦和快乐之后,立刻就把爱和恨,骄傲与谦卑,欲望与厌恶,以及我们大部分反省的或次生的印象也都消除。”[4]可见在休谟看来,苦乐感只能是对自身生活经历所感,而自身生活经历本身也就是经验。这也体现了其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大家的特点。另外,在论及印象与观念的关系时休谟还这样写道:“所有类似的印象都联系在一起,一个印象一发生,其余的就立刻随之而来,悲伤和失望产生愤怒,愤怒产生妒忌,妒忌产生恶意,恶意又产生悲伤,一直完成整个一周为止。同样,当我们的性情被喜悦鼓舞起来时,它自然而然地就进入爱情、慷慨、怜悯、勇敢和其他类似的感情。”[5]可见,人性也是多变性与一致性的统一。多变在它的无常与不定,一致在它总是倾向于在相似的情感中循环。就当前待业大学生的挫折感而言,无疑它是一种痛苦的感觉,这种痛苦感的长期存在,必然导致遭遇者在情感上转化为无奈感、苦闷感、甚至出现短暂的伤心或愤怒的情绪。当然我这样引用,并非是想去证明,只要有挫折感的存在,就会有郁闷、悲伤、失落等一系列的相似情感的产生。相反,既然情感本质上是一种苦乐感受,其感受的对象当然只能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但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同样的境遇或许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如同样是一张60分的试卷,自身期望或定位较高的人可能会感到极度的痛苦,相反,自身定位较低的同学可能还会为这种进步而欣喜若狂呢?是以感受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当然也正是这种主观性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理想信念教育有了其存在的人性基础。因此,建构科学的理想信念无疑可以对个体的这种感受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对于待业大学生而言可以使其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感消解于无形之中。
(三)意志状态的消沉
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认为“所谓意志即是指人心有能力来指导人底各种动作官能,使之趋向于运动或减弱。”[6]从这个意义而言,意志力的减弱必然涵滠着人对自身控制力的减弱。用现代心理学的解释,意志是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如果将人的心灵划分成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话,意志当属情感性的成份。再就当前的待业大学生而言,行为上的挫折,情感中的痛苦感,如在一定的时间内继续遭受挫折,不能及时将那种苦感自然消除,那么它必然从精神状态上对之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精神状态的消沉与低迷便是其最通常的表现。
(四)信念的动摇——自我怀疑阶段
就信念而言,在本质上其是一个“应然判断”或价值判断,它是主体对某一存在或观念的矢信不移,并在习惯中充当自己言行抉择的准则之一,是人们对某事物或观念的情感化的产物。由此可见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对某种理论、思想、或理想进行选择的结果,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意识、情感与意志相互融合的产物。从此时的心理发展程度而言,在择业困境中的大学生不论其意识中的困惑,情感中的挫折感,还是意志状态的消沉虽都还在人的正常的心理调节范围之内,不足以否定其也已形成的理想信念。也不足以使其产生心理问题。但是,行为上的挫折,情感中的苦感,意志上的长期低迷将使处于这一阶段的心灵面临两种重要的转变:一是迫切的证明自己,并获得成功,然后其心灵状态开始变得乐观、积极;一是继续遭受挫折,长期消沉的意志可能开始进一步转化为对自我的怀疑。后一种情况其实也就是信念开始动摇的阶段。自我怀疑是一种痛苦,但正是这种痛苦才预示着改变。洛克认为“不快能决定意志”,“欲望就是不快”。[7]所谓欲望的东西当然是指那些你认为好的东西。但你之所以会产生一种欲望,并准备着手去实现这个愿望。首先并非是因为那种愿望的美好,而是因为当前的不快感,也正是这种不快感才最直接的促使你去改变。从这个意义而言,你有什么样的不快或痛苦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欲望。饥饿的痛苦必使你产生饱食的欲望,贫穷的痛苦必使你产生致富的梦想。因此我深信决定我们言行抉择的首先不是对美好的向往而是对当前不快的消除。因为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总是当前的东西。而不快总是离我们最近,因此我们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总是着眼于如何消除不快感,然后才会在没有这种不快的生活里寻找美点。事实上,除去这种不快本身就是快乐的、美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感到关注择业困境给当代待业大学生所带来的痛苦究竟会引导他们产生怎样的理想欲望,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五)理想的破灭与问题的丛生
自我怀疑的阶段,事实上也是对自我业已形成的理想的怀疑阶段。如果这种理想一直在现实中得不到强化,那么改变就是不可避免的。遗憾的是在当代境遇的待业大学生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所模糊和淡化了,与此同时又缺乏具体的科学的长远目标的指导。于是便很容易致使其产生唯现实主义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务必使其在繁荣的市场经济中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甚至将物质的享受变成其首要信仰。缺乏长远、厚重、甚至略带奉献意识的理想致使其极易产生挫折感。最求利益的目光越短,心情的得失感变化也越大,而我们所能做的自我缓解也就越少,因此我们也就越容易变的时喜时悲,变化无常,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信仰现实的利益,但现实的利益却不具备信仰本该具有的恒定性,致使我们一遇到挫折便直接摧毁了我们的信念,我们自然也就感到傍徨、失落。按照李廷宪老师讲过的观点,“教育少不了乌托邦,但也不能太乌托邦”我想理想也是这样,理想少不了乌托邦,但又不能太乌托邦。(乌托邦是指高于现实的东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1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