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专业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交通运输发布时间:2021-05-25浏览:

  摘 要: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产学结合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航空航天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路径引导产业提前介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航空航天专业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完善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协同

航空航天专业论文

  一、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952年,我国创办了三所航空高等院校,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期的航空工业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为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三所高校的创办,拉开了我国自主培养航空航天专业人才的序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航空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航空航天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面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亟需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保证和支持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除了专门的航空类院校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创办了航空航天院系,共同培养不同层次航空航天专业人才的教育格局。

  从现代航空科技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培养航空航天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是现代航空航天专业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就具备进入该领域的初级工程师能力,满足产业需求,成为具有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航空航天类人才。

  目前,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均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我国传统航空航天学科的特点是:体量大、学生多、专业性强。一个航空航天学科可能涵盖3个以上的学院,各个学院有各自的平台,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学科针对性强,延续专业教育的特点。而国外大学航空航天学科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学科面宽、综合性强,将航空、航天、推进、控制等基础知识融合,因而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在现代航空航天领域,“空”和“天”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毕业生培养要求已逐渐向强调工程实践转变。纵观我国现阶段的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整体的质量水平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和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产业工程师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5]。

  二、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优秀的航空航天专业工程师,要能创造性地解决航天和航空工程实际问题、设计出创新的飞行器、卫星等,因此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行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研究型大学培养的航空航天专业本科生很难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就进入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需要进一步深造或进入实验室、实验基地进行边实践边学习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归纳总结,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我国的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是按专业机制进行调节,受专业机制限制,学校较难进行突破,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时,会事先规定好学制、学分以及各类课程的学分分配情况,设置了条条框框,导致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都趋于雷同。由于总体培养目标相似,最后各个专业延续传统科学教育模式,缺乏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设置,不能形成产业人才,其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工程实际和行业发展。高校人才定位趋同,致使学生培养模式雷同,造成高精尖的创新人才短缺,大批没有具体技能和特色的中间人才存在就业困难。

  (2)产学结合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产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但是传统的科学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致使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环节产学结合不足或者是轻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要经历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作实际体验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许多研究型综合大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致使工科人才培养缺乏完整环节,严重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

  (3)大学成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缺少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与企业界脱离。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企业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作为创新的主体,行业企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者。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如果大学成为单一的人才培养主体,学生只局限于大学课堂,最后大学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势必与市场脱节。一旦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界脱离,大学给学生偏重于讲授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会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时不能胜任企业交给的实际工作。

  分析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和企业产学协同不足,校企缺乏人才培养的联合机制,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进入社会不能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其次,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推动产学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的问题,深化产学协同、校企协同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现行的政策体系又不足以推动产学协同的积极开展,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缺少国家政策的扶持,无法真正吸引企业走进学校,企业缺少利益支撑点,仅凭借企业的责任感无法真正实现产学合作,没有相关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导向,缺乏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企业和高校无法建立深层合作机制;最后,企业和大学双方促进产学协同创新的思想不够解放,导致校企双方开展产学协同创新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造成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推荐阅读:航空航天技术类的sci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航空航天专业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tongyunshu/5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