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需求理论新建市民社会模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交通运输发布时间:2014-07-24浏览:

  摘要:实际上所有的西方思潮都将冷战的结束视为以西式民主、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价值观的胜利,更有许多学者将其视为西方式民主制度优越性的最好证明。这种论断将基于西方价值观的市民社会理论型构而出的社会——国家二元模型视作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构框架进而试图将其作为一种成功的抵制“暴政”“集权”手段甚至是目的来借此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普世价值”的输出。

  关键词:市民社会,需求理论,价值体系

  作为一种研究模式,市民社会理论于近一二十年内的复兴势头之迅猛,几乎成为了一种全球性思潮。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社会与国家相对的二元性质,即国家——社会关系二元论。

  似乎基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西方历史经验的市民社会理论型构而成的框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标准。近年来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与中国内地多座城市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被学者认为是市民社会长期被压抑后的爆发,但现实情况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市民社会所依赖的基础经验及价值观也可能发生不断的变化。

  笔者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数次兴起的反战及民权运动正是这种观念的直接体现。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市民社会形成的现实基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市民社会一词之所以可以直观的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形成是因为“市民”伴随着城市的出现,由原先农民的身份转化而来的自由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交往的需要,不断扩大并延伸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在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交往。

  如果说中世纪用了数个世纪的漫长时间才使得城市工商业得以最终将人与人联结到一起,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市民社会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中后期奔涌而出的科技浪潮则极大的缩短了这个过程,处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们之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市民社会的形成乃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专制国家而产生的。独立的经济地位以及日益扩大的城市中的自由民阶层,是欧洲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市民社会诞生的母体的主要原因。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城镇化建设使得更加广义上的市民社会有了形成的可能。

  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则促使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习俗以及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民有了进一步紧密联结的可能。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社群活力的释放,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受教育群体的不断扩大使得跨地区、跨国界的群众参与变成现实,而在两极对抗结束后、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远低于共同可能性时,不断扩大的全球性风险如环境问题、金融危机、艾滋病问题等等外部压力促使了诸多类似绿色和平组织的跨国民间组织产生,这标志着超越国界与种族、文化背景的市民社会形成的可能性。

  事实上,已经有学者按照国家——社会的二分法将以NGO为代表的群众团体定义为市民社会,甚至在某些特定场合中两者可以互换使用。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越大规模的市民社会,其依赖的价值观反而越简单、越基础。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来看,就是在上层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群众们反而在最底层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从而形成了基于这种底层需求价值观的市民社会。

  如此反观我国的市民社会,可以发现,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导致了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较晚、缺乏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推动,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同时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则还不够健全,在一定范围内,市民社会的物质性、利己性又以不讲信用、不讲质量的面目出现,带有一层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色彩,妨碍着精神文明的发展。

  同时作为改革的附属产品,我国的市民社会是出乎政府意料之外的产物,其仍处于自发生长的地步,仍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功能,更毋论完成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了。而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及立法部门并未从法理上对市民社会进行合理的引导,这使得我国的市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动荡。从这点上看,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成熟的市民社会所具有的高度自治与契约化社会形态尚未能在我国完全形成,新的价值体系虽然已经初现端倪,但是仍需要不断的加强建设。但只要我们能够拨开不稳定的市民社会的表象,抓住群众在最大普遍意义上的核心需求,从而实现最大范围、也是最基础的市民社会的构建,继而不断完善不同层次的需求,就能在尽可能避免发生社会动荡与被不良价值观侵袭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刍议 朱宝信 《文史哲》 1994-11-29

  [2]儒家文化: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深厚文化资源 王锦文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5-04-30 (导师:丛文杰)

  [3]“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 梁冶平《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2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基于需求理论新建市民社会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tongyunshu/1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