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12-22浏览:次
信息:一般指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密码、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面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为外面世界所得到的过程中,因外面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所谓信息反馈包括:信息流输出后,再返回到输入点,形成的一条闭路。信息与反馈是一个交流互惠的过程。通过交流回到“原定目标”,调节和控制原系统的正常运行,以达“原定目标”的实现。那么引进西方建筑理论的“原定目标是什么呢?”有意无意我听到了几位同行学者的议论,有则认为,引进西方建筑理论,为的是指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设计能力,有则认为,为的是提高我国的建筑理论水准,有则认为,为的是加速实现我国建筑设计水准的现代化。乍听起来,不无一定道理。然细推析却有那么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似乎一切国人所有,都是“老外”之遗,一切国人所作,都是“老外”之余,然东方不及西方。
究其因,一是忽略了信息与反馈的基本函义,二是忽略了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也就是说缺乏“双向研究”或缺乏“比较学”。三是忽略了引进西方建筑理的经验与教训。四是忽略了,引进西方建筑理论的“原定目标”。
我之见,古人尚知,“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所谓的”中体西用.有着数千年光辉之史的华夏文化是“主”是“体”,西方文化是“辅”是“用”本末切不可倒置,华夏文化是中国建筑之魂,西方建筑理论在于交流,输入输出,完善和丰富中国建筑理论和创作。在引进同时输出中华文化之泱泱大国气度,我想这才是“原定目标”吧。
综上所述,引进西方建筑理论,必须忠实于“原定目标”这一原则,必须以“中体西用”为准绳,借此我想用比较学的方法,从信息与反馈的这一基本函义出发,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这一巨大课题作一基础的探索。
1989年“解构”(Deconstruction)登临我国建筑论坛,打破了原现代建筑理论在讲台上十年之多的徘徊局面,但“解构”所带来的困惑比以往任何流派都多。欣慰的是“攻坚战”以加入者有增无减颇为“轰动、热闹”。新近发表的英国庇特.B琼斯著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章兴泉著《解构主义的狂热》,刘珽著《解构主义建筑的活动的意义与局限》等。似乎突破了“困惑”向更深的层次“攻坚”了。
通过“轰动、热闹”剔除“神秘、晦涩”,让我们从“解构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看中的建筑文化善弄,以及我们所能接受的意义,即回到“原定目标”要较全面的了解“解构主义”就必须对“解构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作一较完整的回顾,首先必须了解的就是“解构主义”所谓“解构主义”即二十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特别是法国的一个哲学思潮,其奠基人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诸乐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斯特劳斯“解构主义”的先抠,首倡把结构分析无法用于语言学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语言理论,强调语言是个系统,其元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作为记录系统由内部素和外部因素构成,以及语言的其时性,历时性,强调语言的内外结构等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立于法国巴黎的法国先锋派理论社团——“太凯尔”团体的主要代表德里达和德勒兹力图在贯彻索绪尔的“善弄原则”的基础上把共时性的研究方法与历学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结构主义的反主体和反历史主义的倾向。他们致力于对本文化和符号问题的研究,就放弃对作品的确定意义和真实性的追求,试图把读者从旧的本文理论和阅读理论中解放出来,作品不再被看作现实的再现和摹写,而是有待读者者去充实意思的流动结构,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作者不再处于作品的中心位置,相反,他们意图消失在他所“制作”的本文与其他本文的关系中,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手段,而是具有广泛能动性的独立结构;编写不再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建立一种借以“释放意义”的关系网络,用德里达的话说,是提供一组发现意义的“痕迹”,从而给本文开辟无限的可能性。这一新的哲学思潮既是结构主义的延续,又是结构主义的批判,“即德里达苦心经营的“原结构主义”,即“消解”结构主义即所谓的即现称谓的“解构主义”“哲学”。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以其“质疑”有别于它的“关键所在”,“质疑”意味着建筑师对建筑活动的复杂性和对建筑产品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给予了更多的理解,重视和肯定,“质疑”更富于自觉意识和开拓精神。
回到“原定目标”再说“质疑”中国封建社会最未一个朝代的秀才到维国的第一境之说与“质疑”颇有相似之处。到宋代晏殊《蝶恋化》词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酒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唐宋词鉴赏辞典》)9-413也正相当于华著《灵感学》的一文中所述,灵感激发系统一段模式的初始部分—创造性课题的形成过程,及产生的客观条件“昨夜西风树”与形成的主观条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观探求精神,这种探求性的疑问正是于“质疑”共性之处,所求同的是基于实践的探求示会象,解构主义的质疑,有走向极端的潜危。
引进“解构主义”意义在于其启示性与探索性,局限在于当代中国建筑的经济基础与思想基础都十分薄弱,其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生存问题,一个饿客又如何与一饱汉并眉为荣抵掌论道?
故而在引进“思潮”的同时,我们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清楚的认识,缺乏这一认识,引进的“原定目标”则成了一句口号。
那么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是什么呢?概言之,在艺术观念上,国人重物感,重气势、重意境,着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艺术感染力的渲染。西方人重模仿,重形体,重特征,重典型,重建筑特的个体造型。在思维方式上,国人重视辩证逻辑,重视物的辩证统一,西方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建筑理论上,国人以儒、道、佛之家学说为其本着限于理论的更深哲理层次,西方人的理论则是逻辑的、清晰的、易于理解的形式美。
总之,中西建筑的文化的差异,有着相应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有着各自独立的建筑理论依据,乃至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明晰中西建筑的差异,对每个建筑师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修养,否则对引进的西方建筑理论二手货的理论只能是盲从,这也就失去了信息与反馈的函义所在。故而既要看到西方文明的可取之处,更要看到华夏数千年文明史的巨卷。接受的同时更要构成国魂,中体西用,仍是“原定目标”这是每个成器建筑师的必备的也是起码的素质与修养。
回顾十年来引进西方的理论的经验教训,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不论是引进“白色派”,“灰色派”“银色派”还是引进“现代”、“晚现代”,“原现代”还是引进“结构”“原结构”乃至“解构”不尽人意之处还是缺少双向研究,还是缺少全方位的比较研究。深究方可知,可知方可行,仍是理论的高贵品格,仍是实现“原定目标”的根本保证。
总之,强调“信息与反馈”的函义,在引进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这一永止尽的课题能在一个更加健康的道路上向前发展,抉择未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信息与反馈——建筑师的素养之一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