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微气候的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11-27浏览:

  摘要:地区的气候条件对于建筑布局结构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建筑摆放与场地设计模式,气候条件是促成场地设计地方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几个建筑的组合,达到适应大气候、改善小气候的建筑布局,是建筑群组合式布局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调节微气候;组合式布局

  Abstract: the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for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struc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in different climate type of region will have different buildings to put with the design patterns, climate conditions are contributors to the site design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buildings, to adapt to the atmosphere, improvement microclimate architecture layout, is the meaning of buildings combined-type layout.

  Keywords: adjust micro climate; Combined-type layou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布局与气候环境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气候特征,在建筑布局方面,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不少经验,尽量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譬如民居在适应气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内蒙古属严寒地区,气候变化骤烈,冬季气温低而且风沙大,日照强烈,建筑多采用圆形建筑平面,散热面积小并且有利于抵抗风沙。陕西、河南等黄土高原寒冷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夏热冬冷,阳光充足,加上当地土质好、地下水位低,创造的窑洞可以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环境。北京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夏季又偏热,形成的四合院民居可以创造出比较舒适的微气候,有利于防风避沙。

  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各地区人们建造房屋时必须面对的一种自然因素,它关系着人们最根本的生理需求,因而也影响和决定着地区建筑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决定着人们对建筑布局形式的选择。对气候条件的认识,一方面是要了解基地所处地区的气象背景,包括寒冷程度、干湿状况、日照条件、当地的日照标准等;另一方面是要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气象资料,包括常年主导风向、冬夏季主导风向、风力状况、降水量大小、季节分布、夏冬季的雨雪情况等。同时,由于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一些具体条件比如地形、植被状况、周围建筑状况等等的影响,其基地内的具体气候条件会在地区整个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基地特定的小气候。因此,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图书信息中心的建筑群体布局采取与基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集中的整体形式,并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场地小气候环境。

  2 调节微气候的建筑布局

  建筑的布局方式大体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无论哪种布局形式,体形和平面的基本形态都要考虑寒冷或炎热地区的采暖或通风散热的要求。一般炎热地区的建筑宜采用分散式布局,采取比较疏松伸展的平面形态更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组织。寒冷地区的建筑主体建筑宜以南、北为主,适当考虑东西朝向。调节微气候的建筑布局主要是指几个建筑物在场地中适应气候环境、调节群组间微气候环境的布局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的,建筑物往往在与其它场地要素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建筑物在场地中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了场地布局的关键。实体布局与基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在基地中的位置与基地使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上。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建筑物对基地的组织和控制,与场地中其它要素协调组织,使建筑物真正起到场地中核心要素的凝聚作用。

  3 调节微气候建筑布局的实例运用

  图书信息中心的布局设计从基地利用角度和内容组织角度出发,在保护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因素,将建筑实体布置于建筑用地比较适中的位置,构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同时注意建筑体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水体的映衬下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组合。首先,由于建筑实体与大学城其它建筑在形态方面的鲜明对比,使得“蛋”形建筑群起到了标志的作用,因此在方案的整体布置中,将此建筑群布置在大学城的一角,贴近两条城市干道,并使其与原生水体相结合,既注重标志性与景观性作用,又在城市空间与大学之间城营造出舒适的共享空间。由于场地形态为矩形,在总体布局上引入了贯彻南北的弧形长廊,而三“蛋”则成为整个场地的点睛之笔。

  在“蛋”形建筑群组中,图书信息中心与另外两个建筑布局为由北向南的建筑群组,在宏观上延续大学城校区的规划网络,遵循网格化的秩序与规划策略;中观上丰富场地空间形态,营造和谐生态又富有活力的校区环境;微观上突出绿色建筑的主体内涵,注重个体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是调节微气候的建筑布局设计的重要体现。“蛋”形的建筑形态设计,建筑体形系数最佳,为建筑争取最多的阳光,减少冷空气吹袭。图书信息中心的建筑群组合以南北主要流线为轴线,采取分散式布局,建筑群通过组合减小了图书信息中心北面朝向的冬季风。三个建筑沿水面一字排开,简洁的平面形态既节约了交通面积,又减少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同时与水体相结合,提高了群体建筑的整体意境,从而降低了建筑的热量损耗,提高了建筑冬季的整体保温性能。四周的水体是建筑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充分体现了图书信息中心的开放状态,创造多方位的景观视野。建筑与水体置于整个场地的右上角,二者相互融合,与矩形建筑群隔水相望,既保证了整体布局的韵律感,又构成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舒适、绿色的开放空间。

  合理的建筑布局不仅能够适应相对稳定的自然气候,更能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马提亚斯·奥格连,丁利.曹妃甸生态城的公共空间及水系和绿化.世界建筑,2009(6):56~65

  3.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56~96

  4.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芮经伟译.设计结合自然.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调节微气候的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