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地下1层(设备层)、地上20层的办公楼,东西长48.3 m、南北宽17.4 m,建筑高度79.8 m,建筑面积19268 m2。建筑平面成矩形,屋顶设有水箱间、电梯间、楼梯间。根据建筑高度及功能要求,本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
基础的合理选择
2.1工程地质实况与基础设计
本工程场地为软弱土,场地进行过真空预压处理。勘测期间水位比较低,地下水考虑干湿交替状态下,对结构混凝土有中度腐蚀,对混凝土中钢筋有强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9,场地土类别Ⅳ类。
本工程±0.000高出室外地面0.60 m,地下室地面高程为一4.250 m。结构平面布置简单对称,受力比较均匀,基础采用独立桩基础加600 mm厚防水板。桩基采用4,800 mm的钻孑L灌注桩,摩擦型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3 900 kN,桩基安全等级为一级。
-
基本设计参数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抗规》)第3.1.3、3.3.3、6.1.2条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下简称为《高规》)第4.8.2条的规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均为二级,并应按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结构布置的优化
3.1 结构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较为简单,呈矩形布置。由于甲方对功能的要求,一层设有大面积共享空间,楼板扣除开洞后,距⑧轴的最小净宽度小于2m。根据《高规》第4.3.8条,采取了以下加强措施。
(1)将地下室顶板厚度设为180 mm,将第一、二结构层的楼面设为120 mm,并且都采取双层双向配置钢筋。
(2)将洞口周边的框架梁加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扭刚度,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3)计算中将第一结构层的楼板设置为弹性楼板。《高规》第8.1.7条要求剪力墙宜采用周边、对称的布置。但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导致本工程剪力墙布置过于集中在建筑的两端,同时与剪力墙连接的楼板,多有设备管道留洞。为加强楼板的整体性,设备管线安装后均采用后浇混凝土封堵,确保结构整体受力。
3.2 结构竖向布置
本工程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竖向体型比较规则,局部1—4层外挑3.00 m。为了使结构的竖向刚度均匀变化,框架柱截面在第5层以下为950 mm×950 mm,第6层至第12层变为850 mm×850 mm,第13层至顶层为700 mm×700 mm。底部加强层为负一层到第3层,剪力墙厚为350 mm,第4~8层墙厚为300 mm,第9层到顶层为250 mm。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下一层到3层C45,4到14层C40,14层以上C35。以上调整力求做到自下而上刚度逐渐均匀减小,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承载力无突变。
-
框架柱和剪力墙的轴压比的理论设计与实际控制方法
本工程采用PKPM(SATWE)程序计算,其中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力学原理,对原有模型进行了调整,达到了满足规范的要求。
(1)初步计算后,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r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之比大予0.9,不满足《高规》第4.3.5条的规定。
通过力学分析,此种情况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加强周边竖向构件的刚度。于是结合建筑立面效果,将中间部位柱子的截面由950 mm×950 mm逐渐减小为700 mm×700 mm,将4个角柱的截面调整为950 mm×1 100 mm,且①轴与⑧轴上的边柱截面调整为850 mm×950 mm。通过以上这些调整,减小了中间构件的竖向刚度,增大了结构的平动周期,同时,端部竖向构件断面的增大,使其刚度也有显著增加,从而增大了结构的抗扭刚度,最终结果为t/T。=1.704 0/2.016 7=0.845,满足《高规》第4.3.5条的规定。
(2)初步计算后,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大于规范要求的1/800,不满足《抗规》第5.5.1条的规定。 本工程由于l,方向跨数(7.2 m+3.0 m+7.2 m)较少,且使用功能限制了y向墙体的数量,这是此方向地震位移不满足规定的主要原因。设计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每个轴网内,做十字交叉次梁,减少楼板厚度,尽量减轻结构自重,以减少总的水平地震剪力;②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所以楼层平面处的位移差AU最大值一般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因此将这几层的①、⑧剪力墙截面保持到顶不变,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以尽量减小AU。
(3)连梁、一端与剪力墙连接的框架梁有严重超筋的现象。按《高规》第7.1.5条的规定,单片墙的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 m,较长的墙体宜开洞后形成较均匀的若干墙段,采用弱连梁连接。计算中长度较大的墙会分担较大的地震剪力,超烈度地震时,容易首先遭受破坏,而短墙肢在计算后配筋小,很容易破坏,这对抗震来说是“各个击破”,而不是整体受力,这样对结构很不利。本工程由于轴网比较大,墙截面高度都大于8 m,因此除配合建筑在某些剪力墙开有门窗洞口外,在其他墙上开设了结构洞口,并用砌块后砌。这样也可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延性,提高整个结构的耗能能力,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内力和位移的计算过程,由结构底部到总高度的1/3左右,剪力墙的侧移曲线
的转角较小,剪力墙提供了极大的刚度,负担了极大的荷载,因此连梁容易出现超筋现象。参见《高规》第7.2.25条,设计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尽量减小连梁高度;②尽可能的加大洞口的宽度;③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调整到0.55。
(4)注意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根据《高规》第8.1.3条的规定,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以按M。=m nΣE t,;,^;进行计算。本工程采用SATWE模型计算置耳。时,设有一层地下室,因此应读取地上一层的计算数据,其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分别为:x向地震43.38%、Y向地震33.87%。由此可知,原设计假定——将框架抗震等级设为二级是正确的。
5 剪力墙连梁问题
与剪力墙相连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因此,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设计时,即使采取了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如:加大剪力墙的洞口宽度;在连梁中部开水平缝,在计算内力和位移时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局部内力过大层的连梁内力进行调整等,仍无法使连梁的截面设计符合要求。由于设计规范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设计时感到无所适丛。而设计、构造不当将会造成结构在抵抗水平力时的强度、刚度不符合要求,进而影响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6 结论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概念设计和计算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初步计算的结果,不断的进行调整试算。遇到问题应从力学基本原理出发,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合理有效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在整个平面布置中,剪力墙的布置是最关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周边、对称的布置,这样才能做到刚度合理分配。并且应加强结构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墙体布置,从而使结构的刚度、位移角、周期比等满足规范的要求,达到结构方案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JC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 GB 5001l一200I,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s].
[3] 徐建 《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国胜.简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第二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霍达 主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