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进程下建筑“趋同”现象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7-25浏览: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经济活动对建筑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建筑文化趋同,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建筑行业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促使建筑风格频繁更新,直接影响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趋同 地方特色 多样化

  引 文:人们在讨论全球化问题时,除了将其与地域性文化相联系外,更多地将其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将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全球化,于是产生了建筑的趋同现象。

  正 文:

  常常会听到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等,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强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破坏了我们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正在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的作用。于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需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但是,为了融入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而每个文化都无法承受及吸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那么这种文化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予到全球文明中去。[1]

  建筑趋同主要表现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外部表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下越来越趋于相似,首先因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建筑设计受到的限制减少。再次,建筑人才的国际化等使建筑界出现了趋同的现象。

  建筑的全球趋同现象事实上是文化全球化消极表现中的一种。而这种趋同现象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显得更为明显。以中国为例,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几乎是在一夜间完成的,中国建筑从传承了几千年的全木体系,一下子融入了整个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中。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从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但也造成了存在于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真空状态,使中国建筑师普遍存在着传统的失落感。对传统的肤浅理解和对技术、经济全球化的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国城市建筑中的地方文化传统的消亡,造成了建筑形象上的千篇一律与对西方建筑的盲目模仿。许多地方建筑的“进步性”都是以地方性、多元化的丧失为代价的。

  尽管这种建筑的全球化现象并非中国的专利,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但并不能成为我们漠视现状的理由。应有意识地挖掘本地区有特色的文化特质,积极寻求其与现代文化重组架构的途径和方法。应重新审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应力图改变目前城市包含乃至吞噬自然的发展模式,回归到城市涵于自然的和谐共处状态。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这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观变得日益错综复杂,令许多建筑师和批评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无论是北京、上海,或是曼谷、汉城,以及纽约、芝加哥,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中小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空间尺度和形态上模仿大城市。全球化话语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 [2]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文化的载体,被称为“石头的史书”。建筑艺术和风格,属于建筑文化范畴,蕴含着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而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建筑文化的本质属性。

  吴良镛院士指出:“文化趋同现象……对城市文化环境的破坏、精华地区的丧失,……实际上是世界文化危机的显现,……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他还认为,“全球性与地区性的矛盾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相辅相成,永远激励建筑的发展。”所以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如果可以保持建筑的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建筑的趋同现象就可以有所缓解。

  在全球化进程下保证民族性、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的协调发展,要主动去独立思考、观察,改变趋同这种现象,要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协调好民族性、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的关系才是建筑现代化的建筑艺术。协调民族性、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

  (一)、从建筑形式和风格来看待建筑现代化,人们往往把建筑的现代性等同于钢结构,玻璃幕墙之类的,仅注意了单纯物质的层面,这仅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形成的表面,从根本上抹杀了建筑的艺术性。实现建筑现代化应从独特的地域条件、现代精神与风格、独特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引发独特的方法来解决。

  (二)、将建筑作品与价值观念相联系,建筑的现代化首先应加强提高建筑价值和观念的实践。其实建筑的民族性、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交会点的灿烂,不是源自彼此的融合,而是源自彼此不同的方向。在民族性、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的结合中,设计的起点源自建筑的轻松。用朴实的建筑材料建构建筑的表皮,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由新变旧,清晰地反映出时间的轨迹,而这些恰恰是历史最能让人感动的地方。

  (三)、在搞建筑全球趋同化的同时,首先应尊重民族性与地方特色的建设,对于文化层面而言,由于背景的差异,跨文化的艺术实践能获得较大的空间与发展,很容易让人接受。但这仅是文化杂交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还不能达到本体升华的最高境界,人类历史是文化的河流,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化财富作为一个数据库,使之被访问和共享。因此,这就要求在文化交流与考察中用一个平等地位的心态。

  (四)、要正确理解建筑文化内涵,为现代化建筑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体验,使之具备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欣赏,和人们对美的欣赏一样有三个层次:对建筑物本身的欣赏好比对“果实”的欣赏,是物质美的欣赏;对建筑设计方法和创作思想的欣赏好比“花”的欣赏,是精神美的享受;而对创作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审美观等的欣赏则好比对“种子”的欣赏,是高级的哲学美的享受。因此,要把果实、花、种子看成一个整体去欣赏,努力探求民族性与地方特色与全球趋同化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应保证建筑设计的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实现全球化进程下建筑的多元化发展,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国际建筑局面。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与信息,并注重“探索科学的地域发展道路,自觉地对城市特色和地区特色加以继承、保护和创新”。把握科学的自然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全面认识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建筑的地区多样化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92

  [2]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北京)建筑学报,2003(2): 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全球化进程下建筑“趋同”现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