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7-02浏览:

  一、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城市化的定义也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价值观和文化不断提高,并向农村推广。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它反映为城市性质的改变、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质量的提高三大方面。城市有三大功能,居住、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体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二、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1、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比较晚。

  184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5.1%,1893年,也只有6.0%。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1990年26.4%;1995年33%; 2000年36.1%;2001年37.4%; 2004年41.6%; 2005年42.99%;2007年44.9%. 2009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46.6%,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 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75%,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中级阶段的中级水平。

  由于发展不够平衡,在我国局部地区开始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例如,深圳市北部的阳明山庄、北京市北部的名流花园和西北部的美林花园颇受当地人甚至外地人的青睐,还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区建设、造城运动等都加剧了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deurbanization)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郊外住宅还存在着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一些基础建设与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备的问题,因此很多人还不愿意离开城市。但是,随着交通运输和公共配套服务的改善,郊区生活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受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现象。这种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郊区城市化,即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向郊区分散,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二是在大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三是人口“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这几种人口向郊区的移动方式,尤其是“钟摆式”的人口移动方式,是以高速公路和地铁等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前提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那些不愿在城市中心呼吸浑浊空气、饱受噪音侵扰的居民到乡村和小城镇居住、定居,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因为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

  三、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在当时“消灭三大差别”思想的误导下,我国城市发展方针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否定大城市的发展、贬低城市作用的“反城市化”政策。造成城市化水平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改革开放之处初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原则。 198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应逐步形成2:1:3:4的关系。1949年-1997年,以中等城市的增长速度最快1980年-1997年,则以小城市的发展优先.实际上我国内地的城市结构体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大中小城市的结构比例由1949年的1:1.3:6.7→1980年的1:1.6:2.4 → 1990年的1:2.0:4.9 →2002年的1:2.0:2.9,其中总的趋势是向着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发展.

  到1989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城市规划法》,把以上限制城市发展的思想用强硬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把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思想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谓世所罕见。

  2、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90-2001年,已经从26.4%→37.4%,提高了11%.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千万.美国从1851年的12.5%→1981年的74%,历时130年.美国从1960年的70% →1970年的74%,增长速度为0.4%.

  美国从1970年的75% →1980年的75%,增长速度为0.01%.几乎为零.前苏联从1881年的12.1%→1981年的63.4,历时100年.日

  本从1950年的35.8%→1981年的77%,历时3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1931年达到78% →1959年78.5%,近30年只增长了0.5%.

  所以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时候,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认识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当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四、科学地认识城市发展规模

  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大致经过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过程。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进程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城市化和城郊化阶段。其中,城市化是主流,但在一些大城市,工矿企业及住宅区向郊外迁移的浪潮已经开始。究其原因:第一,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使得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凸显;第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小汽车、地铁和环城轻轨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郊区建房、购房的各种优惠政策,为住宅郊外化提供了可能;第三,从比较利益的角度考虚,郊区新鲜的空气、舒适的环境以及便宜的房屋价格是居民在郊区购买住宅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内地城市的总体结构表现为:“大城市不大; 中等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 科学地认识城市规模,城市的“最佳规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因素是多元的,并非取决于单一因素。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城市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更广泛的发展基础,城市发展不会局限于自身的区域。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其流动性—生产资料、生产要素、产品及服务、科学技术和信息等,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以越来越自由的方式流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优劣,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或鼓励发展。

  我们在提高城市化水平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逆城市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终将走向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金敏球.李春敏《建筑经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3、钟秀明.武雪萍《城市化动力》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4、邹农俭《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5、黄仕诚 等编著《城市建设经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12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