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的“硬”美感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5-26浏览:

  一.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当人类第一次把捡到的贝壳、石子等小物品挂在手腕、脖颈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了对“美”的探求,这可称之为最早的艺术吧。在此以后,不论是各类图案的运用,还是洞穴画的出现,都是人类对“美”不断探求的结果。远古时代的“美”,总是在随着人类生活的而发展。

  欧洲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人们对于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开始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以上这些,成为在此期间推动美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美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系统性的,科学性的学科出现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美”的探求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美学体现在理论上应该是属于哲学,文学等各类自然学科对于各类艺术的美的总结,他系统的总结展现了“美”理性的一面。人类对于美学的认识体现在个人方面就是审美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建筑美学亦是如此。

  在建筑出现之初,人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其美态的问题,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有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于是,建筑艺术的美学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筑美学,从理论上说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是承接在建筑学以及美学的基础之上,来研究和探索建筑领域里的“美”以及“审美”问题的一个学科。在建筑美学研究范畴方面,美国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十大法则——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范畴。

  而在人类生活之中,人类对于建筑美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的主观感受,主观审美。人们会把自己接触这个建筑或是亲身感受这个建筑,置身于这个建筑中的内心的感受用或多或少的词句来表达,比如说宏伟、壮美、坚固、精致、小巧等等。而在这里,我所要阐述的“硬”就是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的。

  二.研究建筑“硬”美感的意义

  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建筑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是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抗拒的一个必需品,而对于这个必需品的脾气秉性,我想我们应该好好的去研究探索。

  建筑是一门艺术,这是我把建筑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来看进而得出的结论。建筑的空间、技术、材料、施工工艺乃至建筑装饰的小细部,都在作为一种语言来阐述着建筑的艺术水平以及美学感受。而这其中,最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的就是建筑的整体风格,是亲切?是宏伟?是精致?还是……人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往往还是周旋于意识较浅一点的层次,而我说要阐述的“硬”,是建筑给予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敲击与震撼,是不同于壮美、严肃、高大等形容词而对于建筑最精确的一类解释,是建筑体现在力量范畴的一类解释。

  三.在不同地域条件下“硬”美感的体现方式与现状

  1.本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思想的承载着,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沉淀。一直以来,中国建筑深受儒家思想尊卑有序,仁和礼智的统治,进而出现一系列殿堂、楼阁、亭、塔、坊、宗庙、坛、陵墓等建筑。

  以北京故宫为例。北京故宫所体现的“硬”美感,主要来源于他那一种磅礴的气势。不论是形态还是使用材料,都在围绕这种“硬”的气势来建造。这种“硬”的美,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就成了一种气节。故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历史洗礼,而在今天,她依旧于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当今世人的面前。当今北京故宫的任何一砖一瓦,一梁一檩,都在坚强的向世界人民展示最浑厚磅礴的一面。如我们华夏儿女一样,经过数千年的雨打风吹,坎坷荆棘,我们依然坚强的屹立与华夏大地上,这种“硬”的气魄,不是那个民族都能够具备的。

  在我们济南市泉城广场西南角的位置有一个中信银行,是贝律铭之作。师承与密斯的贝律铭,秉承建筑与生俱来的几何式精神,,用近乎完美的曲线、直线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硬”美感。

  2.国外建筑

  对于国外的建筑来说,近年来,对于建筑“硬”美感体现最强烈的,恐怕是纽约库珀联盟的新楼了。他坐落于旧楼的对面,有人说,从库珀联盟基金会的旧楼往对面看,这个新的建筑像一个穿着坚硬盔甲的战士,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慑人的光芒。他并不是一个人们看一眼就可以读懂的建筑,在这个建筑的正面的中心有一个促狭的玻璃夹缝,远远看来,就像一把受到刀剑等硬物撞击而出现裂痕的盾牌一般。

  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这个: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但它是在纽约难得一见的严肃作品,一个大胆的关于建筑的声明,真正体现公民的价值。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强调了从‘自由交流中获得启发’的重要性——而不是总是一个人苦思冥想。库珀联盟的新楼的“硬”美感是一种真正直观上的“硬”,他不同于我国建筑含蓄表达的内涵,他很直白的,赤裸裸的将一种严肃、大胆的“硬”美感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估计,这与设计师的本人性格似乎有很大关系。

  不仅仅是库珀联盟新楼的设计,国外还有好多的建筑都在用很直白、很直观的语言、形态来体现建筑的“硬”美感。

  比如说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连续曲折的结构与墙面上的刻痕象征着犹太民族苦难的历史。建筑在平面形态上极具爆发力,外墙的墙体倾斜扭曲,将犹太人当时在柏林的痛苦与曲折用建筑很好的体现出来。

  再如,法国的香波堡,它的设计师是艺术大师达·芬奇,建筑的中间是正方形的主堡,两侧为六个圆锥形的巨大角楼,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园,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他同中国北京的故宫一样,也是皇权与艺术的结合体,但它体现的美比北京故宫更直观。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对于“硬”美感有很好的表现与体会,“软”与“硬”结合,更能体现建筑的各类语言,但是,在建筑设计中过度的运用“硬”美感同样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把握好“硬”度。

  四.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硬”美感的同时要注意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原则

  建国初期,我国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八字原则“安全,实用,经济,美观”。任何设计都是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服务,一个成功的设计不是仅仅以美观为主要目的的,以“硬”美感为例,过于“硬”,就会是得其反,让人们觉得难以接近,从而会产生永久的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在讲究建筑“硬”美感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其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实用功能,严格遵守人体工学各项原则,做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跟领现代设计风潮——以人为本。

  五.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硬“美感要兼顾市场的导向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的外国设计师也来到中国淘金。而且,事实上,我们中国的设计思想设计企业等真正的与世界平均设计水平有不小差距。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设计竞赛时,参赛的44家设计机构中,来自境外的设计公司超过了半数。最后中标的也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合体共同设计的“鸟巢”方案。

  我国建筑设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这应该是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以后的设计中,以“硬”美感为例,我们要密切注意一切可以营造“硬”美感的新型建筑材料与设计潮流,紧跟设计市场的步伐,在适度的原则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硬”美感。

  建筑的整体氛围因运用“硬”美感的设计原则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表达出各类不同的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硬”美感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与表现力添砖加瓦,同样的,“硬”美感以建筑为载体而发展传播,引领建筑时尚设计潮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硬”美感的表现与运用,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从而让建筑“硬”美感又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在和谐的今天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性“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日)宫宇地一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02

  【2】(意)克罗齐著,朱光潜 译.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4-1

  【3】曾坚著.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建筑的“硬”美感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