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5-05浏览:次
人们不再需要只是用于庇护的居住空间,它还应被赋予,整个城市和人文的统一和谐属性。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在 1 9 4 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基于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当今住区的住宅建设及其周边的小区设施的设计,就应从心理学角度,再度矫正,达到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实际设计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只需体现“家”这一主题,便把握住了设计的主线。
关键词 住区设计,归属感,心理需求,人性化,和谐统一,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筑业发展成熟的今天,“归属感”成为了又一新的理念,被作为新鲜血液大量灌输于设计框架中。
然而,这一理念,是首先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的,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一般地说,归属感是指单独个体或单独集体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认同程度,并与这一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针对不同对象,人们的归属感的维度是各有不同的。
于我们这一课题来说,人们对住区空间归属感的纬度,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考量,即: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
一 住区公共区域及建筑的设计概况与存在问题
现今,住区公共区域及建筑在设计上普遍问题,就是没有区域特色。
所谓区域特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
首先,广义上讲。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区间跨度大,民族众多,文化种类丰富。每个省市都有其独特标志性的建筑景点。然而,就人们的居住社区来看,体现其本地风格的地方甚少。完全没有活化当地的人文特色在设计上,并不能引发人们心理的依附感和归属感。
其次,从狭义上讲。只就一座城市里的各大小社区来看,其设计创意上来看,也都是千篇一律的。譬如,一座城市,东部临近水域,西部临近郊区,然而两区之间的居住群体,均是一色的风格,毫无动态的过渡之美感。
我们整座城市设计理念所追求的“和谐统一”这一定义,并不是指,风格单一,欠缺地域性特色地照搬抄袭。这样的居住氛围,并不能体现出,这一社区居住人群的生活层次特点和精神娱乐的需求。这样的设计,注定不会是成功的。
二 室内空间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平衡性与和谐性
从建国初期至今,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想法与需求在日益更新。尤其,从八十年代后期,住宅分配体质的改革,以及之后的住房商品化的基本实现,在这一方面的消费指数也在逐年上升,消费观念也趋于流行化,个性化。
以年代为划分,室内空间设计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前苏联设计手法
这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取缔了之前以起居室为中心的模式,更改为内廊格式的布局,增加独立房间,改善了厨房和卫生间的条件,但使得多家住户运用一套住宅,由此产生许多不便。
2六十年代的简易住宅
这一时期的简易住宅,不分条件地采用了“浅基,薄墙”等节约措施,却并不能满足住户的基本居住需求和生活要求,却适得其反地造成了许多浪费。
3七十年代少数大城市兴建高层住宅
这一时期,少数大城市,为解决住宅资源紧缺问题,开始研究高层建筑的多种体系,但由于建筑标准控制尚未完备,最终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4九十年代的商品住宅
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产生热潮带动了室内外居住环境的创新设计概念。使得室内设计成为一种整体艺术赋予了室内居住环境更大的灵活度和使用度,更能体现居住者的内心需要和挖掘了室内设计的市场潜在需求。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室内空间设计正在逐步成为住区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当今,人们已对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个体需求。然而,在一片流行趋势之下,形成的结果,就是小空间设计与大空间设计的风格相冲突,大空间与小空间不融,失去了整体的和谐因素。
所谓和谐社区,提倡的是共享空间,注重城市与社区之间的公共区域,公共空间和共同使用的设施。
然而,近年来,整体社区的设计,在街道,广场等公共区域上,越来越多地忽略了居民住宅小空间与周边环境大空间的和谐。
譬如,社区内外商业功能区地过度开发,造成广场,街道等公共区域的环境污染以及噪音污染,许多已经超过了公共区域,严重影响和侵害了住宅区域里,人们的正常居住环境和休息。
再比如,社区公园,绿化区域,河道桥梁等区域,又被大量的商业运作企业所侵占,破坏了整体区间的和谐和宁静。
从小空间方面来看,许多住户住宅的室内设计上,求新,求变,在整体住宅的框架上做出大改动,更有甚者,只从小的个体出发,并不考虑其他住户的利益,在居住楼群的承重墙体上大做手脚。
另外,还有许多住户,为达到商业营业目的,擅自更改房屋格局或者擅自在楼外搭建房屋,严重影响了整座建筑体系乃至整个社区环境的健康形象和安宁环境。
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和及时解决,必然会导致难以形成真正的社区凝聚力,从而影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必然会降低其对住区的归属感维度。
因此,做到室内空间与公共空间在设计上的协调统一,一切矛盾和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三 生态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运用
为创造宁静和谐的居住空间,设计者应认识到,将住区营造成绿色环保的生态住区,才是居住者内心真正需要的。
家,是人们得以庇护,安歇,放松的场所。人们作为群居动物这一属性,自从进化,经历历史演变,不论对物质享受的如何改变和提高,本质的需求,在大的方面,仍是没有变化的。
试想,在当今,繁华都市里,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房间里,要怎样才能感受到轻松和祥。
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并启用“生态住区”这一概念。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其中,“绿”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而“水”运用到住区设计之中,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温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二者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当然,所谓生态住区的设计,并不要一味追求字眼的无限放大,而忽略了地区的局限性和能源的可调控性。
更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工作,要在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才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设计中,提倡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要与建筑群体相得益彰,而且,还要注意到,不同植被种类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整个住区的生态环境发挥哪些有益作用。譬如,隔音,防尘,防风,等等。
总之,建筑楼体建构应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需要,做到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人与群体,与自然之间的交流需求。
结束语
我们身处于发达的城市中心,放眼望去,尽是华丽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我们称之为,“水泥森林”。
然而,作为城市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我们应该清楚,对于一座城市,林立的建筑承载的不仅是它们所具备的原始功能,还应赋予更多的含义和精神内容。
文化,历史,人文以及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压力扑面而来。丰富的物质文明并不完全能给予人们真正的安全感。
那么,我们的安全感在哪里?
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安全感”来自“归属感”。
在不远的将来,住所的归属感设计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美感和舒适感。
参考文献
【1】邱海雄,《社会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2
【2】马健,《可持续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天津大学,2003
【3】周滔,李启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4】王倩,王丽萍,《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7期
【5】李小鹏,王景,《价值工程》,2010年21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住区空间归属感设计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