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日益追求艺术上的感观效果,其独特、复杂的建筑型态和色彩鲜明、变化多样的装饰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施工技术方面的难题,必须进行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在此,通过对以往实际成功应用的总结,介绍一些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1 变形缝
变形缝一直是施工过程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建筑物中,无论在建筑立面上还是在空间造型上,都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也使得变形缝变得越来越复杂,施工过程中若处理不好,极易造成渗漏水和影响美观的现象发生,以下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几种变形缝的施工方法。
按照传统的做法,伸缩缝铝板需做防水弯折,因此很难再随复杂的结构面弯折,施工中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外墙装饰线条较多且复杂时,可以采用图1、2中的做法,图示中①②为铝板制作的变形缝挡水板,图中①的作用为挡水,与竖直墙面相接,图中②主要作为装饰之用。图中①必须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埋在结构中,入混凝土宽度不小于80mm,上下各伸出混凝土100 mm, ①的式样可根据变形缝的性质调整; ①预埋时的固定方法为:先在模板上画出铝板位置线,根据位置线将一根直径≥16的钢筋竖直焊制在已绑扎完毕的梁钢筋上,然后将铝板用铁丝绑扎固定在钢筋上,当梁突出墙面时铝板置于梁钢筋骨架中,此时梁端铝板位置箍筋不绑扎,缝两侧模板安装时,模板需在铝板位置断开,加固时贴近铝板插入钢管用木楔挤牢,浇筑混凝土时,此处分层浇筑。图中②安装在墙面装饰层中,其平接、搭接长度为缝宽的一半,铝板上粉刷需加钉0.8 mm厚钢板网,钢板网采用水泥钉固定,用射钉枪将水泥钉钉入混凝土中,水泥钉间距为300 mm,若为砖墙,需每隔300 mm预埋水泥砖。
有水浸的楼地面变形缝可以采用图3、4中的做法。图3适用于有吊顶的部位,图中①为铝板制作的水沟, ②为密封油膏,水沟两端封闭,水沟底坡度为1%,落水孔直径为30 mm,水渗漏后通过滴水线流入水沟中,再引至落水管排出。图4适用于两边没有柱子的情况,图中②为密封油膏, ③为橡胶止水带,预置于混凝土中,止水带必须通长设置并伸出墙外10 mm,此种做法梁顶标高需降低50mm (应经设计确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采用模板覆盖以保护橡胶止水带。[ 1, 2 ]
2 门、窗框粉刷后装法施工技术
传统的门、窗框安装是在粉刷前完成的,这样做有以下弊端:其一是容易漏水,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一般采用发泡剂填充,因发泡剂防水能力差,雨水从粉刷层渗入后将通过发泡剂进入室内,导致窗框四周渗漏水,特别是当窗洞尺寸偏差较大时,发泡剂层加厚更易导致渗漏水;其二是窗框易被损坏,窗框安装后,粉刷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因被踩踏、碰撞而损坏,加大了成品保护的难度;其三是施工工期长,门窗洞四周粉刷需等待窗框安装后才能完成,即完成粉刷工作相当于需要两个不同的工序,特别是当门窗框因材料、运输等因素不能及时安装时,将更加严重的影响工期(见图6) 。为了解决以上情况,可以采用门窗粉刷后装法(见图5) ,即门窗洞口粉刷完成后再安装门窗框,具体操作工艺如下: ①内外墙面粉刷; ②抄测水平线; ③门、窗框四周粉刷,尺寸、标高应满足设计要求; ④在粉刷墙面上弹测门窗框中线; ⑤沿线钻孔并安装膨胀管; ⑥安装门窗框并打设发泡剂; ⑦门窗框四周打设硅酮结构密封胶; ⑧安装窗扇、玻璃和五金。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窗框粉刷过程中,严格控制窗台、窗顶标高, 误差不得超过5mm,相同门窗洞口尺寸误差不得超过10mm,对角线误差不得超过10 mm; ②粉刷时窗台和窗顶的坡度、坡向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不得出现“倒水”现象; ③弹测门窗框中线时控制线的竖向垂直度在5 mm以内; ④门窗框固定采用自攻螺丝旋入膨胀管的方式固定,膨胀管一般采用长度大于50 mm的PP塑料膨胀管,膨胀管间距即为固定点间距,需根据门窗大小经设计确认,门窗框制作过程中应根据已确定的间距和位置在框上预先钻孔,固定点处需预埋水泥砖; ⑤门窗框安装时框应尽量置于门窗洞中间,以使门窗四周缝隙大小均匀; ⑥打设发泡剂时,应用可伸缩的铝合金挡板将框边一侧封住,然后在另一侧施打发泡剂,待24 h后将框边溢出的发泡剂沿框边割除,然后施打硅酮胶。
3 斜屋面混凝土施工
现代建筑物越来越多的采用斜屋面, 坡度在40°~60°之间的斜屋面若采用双面支模,因其板厚一般较小(120 mm)且钢筋比较密集(钢筋一般为双层双向、间距不超过200) ,振动棒很难插入且模板加固非常困难,其成本较大、工期较长;鉴于此,可采用单面支模的方式浇筑。由于斜屋面坡度较大,振捣的过程中混凝土极易下滑,往往会造成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振捣不密实和出现蜂窝、孔洞及麻面等现象,使斜屋面混凝土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通过多次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我们从各个方面着手,总结了一整套施工方法,而且在多个项目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工艺如下: ①在屋脊和坡底的避雷针(或预先焊制的钢筋)上标识引测的标高,避雷针需先用塑料布包紧以防止被混凝土泥浆污染; ②模板面清理、器具准备; ③从上往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在屋脊部位从泵管输出后往下流动,在混凝土流动过程中进行梁和柱的振捣; ④混凝土面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大致找平,将坡底多余混凝土用铁锹锹至未浇筑的部位; ⑤稍干后(约为1 h) ,采用平板振捣器从下往上振捣,此时混凝土即将达到初凝时间,其流动性已减弱,再加上钢筋网的阻力,混凝土振捣后只有表面的混凝土会向下流淌且流量很少,故只需将流淌下的混凝土用铁板向上用力抹平压紧即可(局部流淌较多的部位必要时采用手提式表面振捣器振捣) ⑥振捣结束后拉好麻线,混凝土面再次用2 m长铝合金找平; ⑦采用木蟹抹面分次抹平。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 ①优先选择固定泵浇筑,泵管沿屋脊布设,泵管架搭设高度控制在500左右; ②在能满足泵送要求的前提下,混凝土坍落度应尽可能低, 高度为25 m 左右时一般约为( 100 ±20) mm,具体坍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③应配备足够的人员和振动机具,保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混凝土的找平工作; ④浇筑混凝土前,避雷针等尖状物应用塑料套管保护,模板面应保持干燥,柱子位置应做好标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提前浇筑柱子混凝土; ⑤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坡底檐口四周应设临时挡板,防止混凝土外滑,振捣完毕后拆除;⑥应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避免浇筑过快导致后续工作衔接不利; ⑦平面振捣器振捣时应分段进行,找平和抹面工作应从上往下进行; ⑧若有内檐沟,安装模板时沟底和沟面应封闭并加焊压顶钢筋以抗浮,避免混凝土流入沟内; 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看模和看铁,及时修整损坏的部位; ⑩当坍落度暂时调整不到理想状态时应在钢筋上绑扎方木以便于行走和减小混凝土下滑速度,方木间距约为500 mm,平板振捣器振捣前拆除方木。
-
结 语
通过以上施工方法的运用,不但解决了一些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而且改进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为不断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大建筑业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力度,对建筑业新技术内容也应加以调整和补充,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袁天瑞,陈慧芝,王荣敏,等. 建筑物变形缝的探讨[ J ]. 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3) :
[ 2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04CJ01变形缝建筑构造[M ].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04.
[ 3 ] 赵志缙等. 建筑施工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4 ]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