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应力管桩在浅埋强风化地层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2-02-27浏览:

预应力管桩按沉桩方法分静压式和锤击式两种工艺,一般情况下,只要能采用锤击工艺的,就不采用静压工艺。同一场地、同规格的桩,锤击成桩的承载力相对来说更高。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经济、可靠的桩基础技术,目前己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管桩因其强度高、耐打性好、有一定的穿透力、承载力较高,施工进度快深受欢迎,是一种少泛被采用的桩型,施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不是所有的建筑场地和建(构)筑物均能采用该基础型式,如在花岗岩地区进行预应力管桩从础施工,其只能进入强风化层一定深度,且不能穿过稍厚的块状强风化夹层或中、微风化的孤石、风化球等,并易形成断桩。在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发育地区,因岩体破碎,差异风化严重,在残积层或全、强风化层中常存在中、微风化的岩块或硬夹层,其对预应力管桩施工有所影响并经常导致基础选型的失败。一般在强风化地层埋深浅、差异风化较大的场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宜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事实说明并非如此,只要勘察准确、桩长选择适宜、桩锤配置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采用预应力管桩做为多层或高层基础型式。
2 某风化不均场地预应力管桩成功实例
某工程拟建物有7栋高层,层数18~30层不等;2栋4层的多层住宅楼及其他公共设施、半层或一层地下室。该工程勘察由我公司承担,笔者曾赴勘察现场了解地层情况,参加了基础选型讨论,查检了桩基检验结果,现就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
2 . 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内第四系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Q ml)耕植层,( Qpd)、冲积层(Qal)、残积层(Qel) ,下伏基岩为第二系泥页岩(N)。
 ① 杂填土:主要由中砂或粘性土组成,砂质较纯,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含少量的建筑垃圾和碎块石。场地西侧部分钻孔该层以粘性土为主。全场地分布,厚0 . 60~6.40m,平均 2.51m 。
 ② 耕植土:褐黄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腐殖质,稍湿,可塑状态。不连续分布,0 . 20 ~ 2.00m ,平均0 . 72m 。
 ③ 冲洪积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的粉砂,土质较均匀,稍湿,可~硬塑状态。局部分布,层厚 1 . 60~ 3 . 40m ,平均 2 . 44m 。
   ④ 冲洪积淤泥质粉质粘土:含少晕有机质及粉细砂。湿,软塑~流塑状态。分布拟建场地绝大部分,揭露层厚 0 . 30 ~9 . 60m , 平均 2 · 31m。
⑤ 冲洪积粉砂:主要由石英砂组成,局部含卵、砾石,饱和,粘粒含量不均,中密状态为土,局部为松散~稍密或密实状态。绝大部分场地分布,层厚0 . 70 ~ 9 . 60m ,平均4.49m。通过标贯试验分析,该层不属于液化层。
 ⑥ 冲洪积含中砂和有机质粉质粘土:含少量有机质和中砂,局部为含有机质的砂团块或透镜体,湿,软~可塑状态。大部分场地分布,层厚 0.60 ~6 . 80m ,平均 2 . 94m。
 ⑦ 残积粉质粘土:由第三系泥页岩风化残积而成,湿,可塑~坚硬状态,局部夹有硬块。不连续夹强、中风化夹层,土质不均。分布于拟建场地绝大部分,层厚0.60~ 10 . 90m,平均3 . 22m。
 ⑧ 强风化泥页岩:局部夹泥质粉砂岩,层理极发育,呈薄层~中厚层状构造。绝大部分钻孔揭露岩芯顶部约 0 .5~ 3m为土状,夹有硬块,其下多为块状强风化,局部为中风化夹层。泡水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该层个别钻孔缺失外,厚度0.50~ 12.00m,平均4 . 23m ,顶板理深 7 . 40~17 . 80m ,平均 12.16m 。
⑨ 中风化泥页岩:岩芯呈碎块或短柱状,岩块锤击易断。全场地分布,顶板标高-17 . 86~-6.7lm.
通过土工试验统计分析得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木统计表如下表 l 。
                        表 l
    
  
土层 名称及代号    
                      
 
指标
 
 
指标
 
 
统计项目
天然含水
w
(%)
天然容重r
(g/cm)
比重
G
隙比
e
液限WL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预应力管桩在浅埋强风化地层中的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