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前景分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2-02-26浏览:

一、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历程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在学术界一直被探讨着,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界定方式: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主要是指随同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发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进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向,是产业发展的结果。从中国二元经济研究的结果,人口结构方面,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进程。城镇化既包括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进程,也包括资金技术等消费要素向城镇流入的进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镇化”。
  总体而言,中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明显效果。积极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完成向工业发达国家跨越的必经之路,也是完成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劳动率、完成农业现代化。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完成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对国民经济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效果剖析
 1979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我们仔细研讨和着力解决。
1、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城镇化率虽然达到39.1%,但城镇化的质量依然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结构和城市功用不尽合理。从城镇结构看,我国的城镇以工矿业城市为主,目前共有资源型城市400多座,其中20%处于生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处于成熟期和衰落期的城市面临着资源增加、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缓慢等效果,面临着城市经济转型的庞大压力。城镇作为区域经济中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辐射效应不能充分得到发挥。
2、城镇化地域发展失衡。自“八五”以来。我国在确保发展的前提下,增强地域间协调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主题。“八五”方案明白指出,要依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统筹、共同富裕”的准绳,正确处置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域与较不发达地域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方案指出,到“十一五”末,要愈加注重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展趋向的政策,并逐渐加大任务力度,积极朝着增加差距的方向努力。“十五”方案愈加明白地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域协调开展。
  3、城镇化配套政策缺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举全社会之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了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产品价格国家确定,消费要素国家配置,严厉控制人口数量。这些政策的实施,人为地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很大水平上阻碍了城市要素的空间聚集,延缓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调整了这种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但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失业制度、土地运用制度和社会保证制度等制度性和政策性阻碍依然不同水平地存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意见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开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以后,我们应进一步理清思绪,强化措施,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笔者以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从理清思绪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应把握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快发展的方面。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普通要经历初步发展、高速发展和高位趋缓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超越30%之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增长到2002年的39.1%,也清楚地标明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后,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握这一时期,构建发展平台,消除体制阻碍,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第二,是可持续开展的方面。回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带来了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应用以及空气严重污染等效果,发达国家走过的基本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也出现了相似效果。这一定要惹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片面、协调、可持续开展。要科学应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在指点思想上将可持续开展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途,实在维护、合理运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势,完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从发展重点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一词,在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是“城市化”。关于如何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理论界也不时存在“城市化”和“城镇化”之争。从中国的实践状况来看。市和镇都是国家经过一定法律顺序设置的行政单元,在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工业化发展目的、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界定为“城镇化”更适宜。笔者以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不能相互替代。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自的优势,使之构成一个结构完整、运转协调的城镇体系,并区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当相应的职能。大城市在发挥基础设备好,经济规模大等优势,逐渐成为国家或跨省区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高科技云集之地,具有条件的要进一步扩展开放,向国际性大都市开展。中小城市要发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环境规划等优势,进一步扩展规模,提高质量,发挥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我国的小城镇在数量上多于大中小城市,建设的投入低,距离乡村近,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衔接点的作用是大中小城市都无法替代的。以后,开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优先发展县城、大城市卫星城镇及局部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优先发展大城市郊区和辐射区、沿海、沿江和沿交通支线的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从开展动力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关于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存在政府推进型、市场导入型和政府推进与市场导入混合型三种方式。笔者认为,当今世界单纯采取政府推进型或市场导入型方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各国都综合采取了政府推进与市场导入混合型方式,但采取混合型方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市场发挥同等作用。政府推进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依托行政在筹措建设资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方式优点是效率高、奏效快,缺陷是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责任较大。市场导入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官方资本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自发聚集起来发展城镇。客观地讲,政府推进和市场导入是各有其利害的。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依据具体状况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着力于城镇基础设备建设和城镇治理;企业吸引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构成工业和商业区;居民经过建房、购房和租房构成城镇居民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域可以以政府推进方式为主,发挥行政部门在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集中力气推进城镇化进程。东部经济发达地域可以以市场导入方式为主,发扬官方资本的优势,政府把主要精神放在制定科学规划和治理措施上。
   
 
 
参考文献
[1]刘宗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对外贸易.2009(3):12-14.
[2]王明.城镇化的发展轨迹.时代金融.2007(5):12.
[3]舒敏.城镇化的前景与发展模式探析.中国经济信息.2007(5):1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前景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