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8-03-29浏览:次
下面是高级工程师评职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绿色建筑技术优化设计,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程度,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第二篇论文介绍了车辆荷载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移动恒载+动力荷载,并与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等效静荷载进行对比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优化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绿色建筑行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更是代表着城市的发展程度。对于绿色建筑行业来说,设计出一个好的建筑作品是一个方面,能够将好的建筑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并且进行实践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针对当前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研究,并且得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优化;结合
引言
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对建筑有着一定的要求,且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物不再满足于仅仅是能居住就可以,而是对于建筑物的外形、安全、价格都有着全方位的评判。当前的绿色建筑技术更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步伐,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又让城市发展不断的合理化、科学化。面对这样的状况,建筑设计中过去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已经逐渐被代替,取而代之的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式与观念。针对这样的情况,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优化,已经是刻不容缓。
1总概
1.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简单的来说是指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设计。其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物的内外形状、大小、构造等。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创造出一个空间环境,该空间环境符合人们的审美以及需求愿望。设计的成果主要是建筑物的总平面图以及相对应的辅助图[1]。建筑结构设计是当前的设计行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物的积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也显现于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建筑结构设计包含着许多专业知识,每个知识错综复杂相互关联,这就为这个设计行业的发展增加了难度。
1.2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保护环境,其主要利用建筑物的各种特性增加入住人的体验感,同时利用建筑物的特性对环境进行保护。绿色建筑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对土地进行节约,对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达到最大。节省能源、减少成本,这样就能够保证资源不被浪费。将绿色建筑技术对当前建筑设计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这样就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1.3应用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优化是对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优化的重点。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绿色建筑物设计研究是当前建筑行业的重点之一。当前绿色建筑物设计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两点:①成本资源节约;②实用性与美观性提升。简单的来说,这两点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方面,而是整个绿色建筑物设计所必须要涉及的知识。针对成本、资源节约就必须要对绿色建筑物结构整体设计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包括其使用的材料等。针对实用性与美观性则是要更注重对其材料特性等进行优化[2]。
2优化设计过程
2.1分析建筑环境
在对建筑物设计之前,就要先确定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让建筑物不会破坏环境,同时还能节约资源。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建筑环境中对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气候、湿度、温度等数据都要有一个对应的了解,并且根据数据进行环境模拟,最终确定应用的材料与设计方法。
2.2总平面设计优化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分层次进行设计的。从主体框架到细节设计都是要按照对应的层次进行设计的。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里,专业人员要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优化。对于自己手上负责的优化项目要达到最好。针对整体优化的工作人员会更加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每一个部分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加强与整体之间的联系。要放眼于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对于整体的性能要更加注重。针对部分中所使用的材料等也要更加注意,只有部分达到最好,才能够保证整体的性能最佳。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决定着建筑物之后的性能发挥。
2.3其他细节布局设计
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流程中就会特别注意使用优化方式。针对当前的状态进行设计就能够改善过去的许多细节。对于地质地基、基础构造等都要格外认真。优化基础不仅仅是优化当前的设计方法,更是要优化设计理念。对于许多情况来说,书上的不一定能够完全的符合实际环境,就必须对实际环境进行改善。针对于实际环境开始就地考察优化[3]。在建筑整体设计之前,就对当前的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将整体构造与结构进行稳定提升。
3当前优化方法与存在问题
3.1专业人才缺失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但是在绿色建筑设计这块明显能够感觉到即便设计人员都是相对应专业的,可是在发展的过程里,不能仅仅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状况是课本上并没有讲解的问题。专业人才虽然已经了解并且储备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可以借鉴的实例少之又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学生的潜力与知识应用。工作人员整体即便有基本知识却不能将其完全发挥出来,仅仅是纸上谈兵。在建筑设计方面,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熟练掌握其当中的工作要义。因此,在做出的成果中是很难应用于现实情况的。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低,专业知识虽然储备的充足但是却不能完全地应用于所需环境。
3.2设计不合理
当前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当前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发现,我们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还是追求外表样式新颖。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里设计者由于经验不足仅仅是照搬国外的设计理念,就会造成设计成果与环境不符合,最后违背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适用的原则。
3.3建筑成本与周期
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较晚,发展的过程也非常的艰辛。由于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使发展的成本不断的增大,周期变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解决策略
4.1人员问题
由于目前工作人员所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缺少的是实践经验,那么,公司可以定期将工作人员带到其他的设计企业中互相交流学习。向老一辈有经验的员工学习,了解他们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公司若是想要更好的发展,可以派遣学习小组到国外大型企业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人员对设计行业整体的认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可以自己私下研究学习,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法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被认可。工作人员可以自己提出方法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手上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控尝试,这样在实践中证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4.2环境问题
对于现在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仅仅是学习实践他人理论是不够的。每一个设计者由于所处的时间、地理位置、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设计人员不应该就单一的照搬照抄,这样到最后还是会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差异而出现问题。因此,学习他人的经验、理论、设计观念是一部分,总结他人的经验、理论、设计观念才是最重要的[4]。能否将他人精华融会贯通,并且加入到符合自己现状的设计理念里。这才是设计发展的关键。完善系统,注意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问题。开拓研究,将目光放长远,进行科技创新,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比较进行学习。企业要为此引进大量专业人才,培训过去的老员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5结束语
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加快,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提升。建筑设计已经不能够简单的进行设计、实践了,而是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进行更新、进行发展。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理念才能够创造出好的建筑作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进行设计、优化,这样才能够保证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张文丽.探究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经营管理者,2016(29).
[2]张书娜,赵杰峰,时瑞国.探究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居业,2016(12):81~82.
[3]杨树榕.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工业,2016(12):145.
[4]何懿.论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建材与装饰,2017(44).
作者:刘雨溪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辆荷载对基坑支护的影响》
摘要:目前的基坑支护设计规范并未明确说明是否考虑以及如何考虑车辆荷载,将车辆简化为等效静荷载及移动恒载+冲击荷载,并通过具体的基坑实例加以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荷载对基坑有一定的影响,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等效静荷载对基坑的影响小于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移动恒载+冲击荷载。
关键词:深基坑,车辆荷载,冲击荷载,稳定性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政道路及地铁建设工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基坑将面临周边车辆荷载的影响。在该类基坑进行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时,势必要根据车辆荷载的大小而加以考虑。在以往的基坑支护设计中,很少考虑车辆荷载的影响,只是在道路工程设计中,考虑车辆荷载对道路沉降的影响,且一般以等效静荷载加以考虑。
文献采用振动方程描述火车动荷载,然后等效为静荷载进行相应的支护结构设计。文献[2]将汽车荷载简化为移动荷载和动荷载,以冲击系数表征动荷载,分析汽车荷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文献[3]将车辆荷载转化为等效荷载并考虑车辆动荷载对基坑支护形式的影响。关于如何考虑车辆荷载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并没有明确给出是否考虑且如何考虑。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也是根据工程经验进行考虑。本文在参考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移动恒载+动力荷载,并与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等效静荷载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具体工程实例加以计算分析。
1汽车荷载的取值
本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汽车荷载,即:将汽车荷载简化为移动恒载+冲击荷载;将汽车荷载简化为等效静荷载。
1.1移动恒载及冲击荷载的计算根据文献[4],公路路面及桥梁设计中对车辆荷载的处理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动力荷载:即通过建立车辆振动模型,计算得到车辆附加动荷载,然后将动荷载通过动荷载系数反映出动荷载对路面结构等的影响。
2)移动恒载:将车辆荷载简化为沿行驶方向的大小等于车辆自重的常荷载。该种处理方式用于目前的铁路和公路桥梁汽车荷载计算中,其冲击力以冲击系数表征。
3)移动随机荷载:因路面的平整程度是个典型的随机过程,故车辆作用于路面的附加动荷载也具有随机性。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及精度的要求灵活的选择处理方式[2]。
1.2车辆等效荷载的计算根据文献[3],目前考虑车辆动荷载常用的方法有集中荷载法和等效均厚土层法。
1.2.1车辆等效荷载的计算基坑支护中,通常将基坑支护的影响区域作为一个大的挡土墙,把基坑周围土体破裂面范围内的车辆荷载用一均布等效荷载来代替[8,9],即把基坑周围土体上作用的车辆荷载换算成土层厚度,再按照该土层厚度最支护结构的土压力进行计算。具体的,根据极限平衡法得出不考虑车辆荷载作用时基坑的破裂角,再根据破裂角计算出破裂棱体的宽度及车辆的扩散长度,最后求出等效的土层厚度。该法即认为基坑上承受均布荷载,再将该均布荷载作为基坑周边的超载来计算对支护结构的影响。1.2.2集中荷载法的计算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10],对于公路—Ⅰ级和公路—Ⅱ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汽车荷载标准值。
对于550kN的汽车,轮距为1.8m,轴距为3m+1.4m+7m+1.4m,前轴重力标准值为30kN,中轴重力标准值为2×120kN,后轴重力标准值为2×140kN,前轮着地面积及宽度为0.3m×0.2m,中轮及后轮的着地面积及宽度为0.6m×0.2m,汽车外形尺寸为15m×2.5m。计算时,具体的:先确定车辆的类型,以便确定车辆重量及轮距等,再将车辆荷载简化为静荷载,最后将车辆荷载进行分配。
2工程实例
成都某基坑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红牌楼附近,基坑深度约9.3m。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一级阶地。据钻探揭示,场地地层结构简单,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积杂填土,层厚1.60m~2.60m,淤泥质粉质粘土,于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70m~1.10m,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的粉质粘土,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1.00m~2.70m;粉土,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普遍,层厚0.50m~5.20m。细砂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0m~3.20m;松散卵石,层厚0.50m~2.20m;稍密卵石,层厚0.50m~2.90m。中密卵石,层厚0.50m~3.40m。密实卵石,层厚0.60m~3.40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及少量人工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受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以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为主。各层土的参数如表1所示。基坑的东侧因需作为场地渣土车通道,故必须考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2.1按照移动恒载及冲击荷载计算如前述,车辆荷载包括车辆自重及车辆动力荷载,车辆自重以移动恒载表示,车辆冲击荷载以冲击系数量化。以公路—Ⅱ级汽车荷载为例(见图1)。2.2按照车辆等效荷载计算根据地勘报告给出的土层参数,计算破坏棱体的长度L0,忽略车辆荷载对滑动面位置的影响[9]计算宽度不应超过分段宽度,当分段长度小于13m时,按照实际分段长度计算。
2.3计算结果及分析针对本段基坑采用的护壁桩支护形式,表2将上述两种计算车辆荷载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正常情况是指未考虑车辆荷载的情况,方法1表示按照移动恒载及冲击荷载考虑车辆荷载的情况,方法2是指按照车辆等效荷载计算车辆荷载的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1)考虑车辆荷载的影响与不考虑车辆荷载作用的影响对基坑的安全性影响比较大;2)将车辆荷载转换为等效静荷载后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比将车辆荷载简化为移动恒载+冲击荷载后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小;3)目前的基坑支护设计规范并未明确说明是否考虑基坑周边的车辆荷载以及如何考虑车辆荷载。
3结语
目前的基坑支护设计规范并未明确说明是否考虑基坑周边的车辆荷载以及如何考虑车辆荷载,本文通过总结常用的两种考虑车辆荷载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得出如下结论:1)车辆荷载的作用对基坑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影响视车辆荷载的情况而定;2)是否考虑及如何考虑车辆荷载,应视具体的项目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孙鹏,夏景仁.较大动荷载作用下深基坑的支护[J].辽宁建材,2005(4):40-41.
[2]叶四桥,唐红梅.汽车荷载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5):106-109.
[3]刘素锦,郭伟明.浅析车辆荷载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1):105-107.
[4]DongliChangHeehgnLee.Impactfactorsforsimple-spanhigh-wayginderbrideges[J].JournalofStructureEngineering,1994,120(3):204-212.
[5]周华飞,蒋建群,毛根海.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动荷载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02(3):10-13.
[6]黄仰贤.路面分析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CJJ77—98,城市桥梁荷载设计标准[S].
[8]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挡土墙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J008[Z].2006.
[9]土质学与土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作者:灌千元 单位:成都四海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建筑节能》杂志,创刊于1973年,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筑高级工程师评职论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4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