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7-04-07浏览:

  这篇建筑工程师论文发表了传统建筑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崇明岛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岛上还遗留着历史遗存,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传统历史建筑,如见成为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论文介绍了崇明岛丰富的、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并对明古建筑的发掘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建筑工程师论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师论文,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

  地处江海相交处的崇明岛,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素有“东海瀛洲”、“长江龙珠”之称。岛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蕴含着历史遗风、文化遗产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崇明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传统历史建筑。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和历史遗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随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和宣传力度的加强,这些宝贵的财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但是,全岛的传统建筑保护,仍有许多潜在资源等待发掘,所以,应从历史传承角度唤醒历史记忆,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建筑的价值,更好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推动传统建筑的开发和利用。

  一、崇明岛有着丰富的、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资源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岛已有108处历史建筑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然而,根据我们近期对堡镇、横沙等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民居、古建筑还没有被列入此名录。如登瀛书院旧址位于五效镇北侧,前身是登瀛小学,创办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系本岛明清时期七所书院中规模比较大的一所书院,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至今还保存完整,现为宋承家先生的住房。再如范春如老宅,乡医之家,位于五效彷徨村,二层楼砖木结构,有百年以上历史,至今还有部分保留着,这样的住房在崇明岛上实属罕见。又如横沙乡丰乐镇老街,有一处建于十九世纪初,砖木结构,观音兜山墙,为传统建筑风格的砖瓦平房,虽经百年风雨,但至今里里外外保存完整,砖石雕花依稀可见,据说该建筑是横沙岛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但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濒临倒塌,令人痛心。崇明岛上还有不少散落在民间的百年以上的古建筑,但其中有不少已经被拆除。如登瀛洋楼,位于五效镇登瀛中学内,施祖荣故居,为三层楼的中西结合式小洋房,砖木结构,红砖外墙,尖顶,西式门窗,院子里是整齐的参天翠柏,建筑极其精美,在崇明独具一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除。再如堡镇彷徨村的圣三堂,建于1861年,由英国建筑师建造,堂内的假山由加拿大神父出资建造,其规模堪称崇明62座教堂之最,比建于1874年的佘山圣母大教堂还要早13年,在上海地区也算得上名列前茅,可惜在“文革”时被全部拆除。又如位于堡镇南海村的魁星阁,当地原是地处偏僻、交通封闭的渔乡小村,清代中叶,德高望重的施尚珍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自家宅上开办了一所私塾。有一年,由他带领的18名学生赴太仓州参加考试,结果17名学生考取秀才,主考官以北斗七星之首为魁、阁乃藏书之处,赐名施尚珍私塾为魁星阁,故史称该地为“天上有七簇星(北斗星的俗称),人间有七魁星”。原该地区原有七处相毗连的住宅,其形状如北斗星,现已拆除得无影无踪。还有如红领巾桥,位于南堡镇与北堡镇的交界处,是在1958年由学生依靠捡废铜烂铁、砖屑石子等集资建造的,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拆除。以上这些可谓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财富。有句成语说“物是人非”,如今已成为“物非人非”,留下深深的遗憾。

  二、对崇明古建筑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考

  崇明古建筑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和资源,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它们对生态乡村旅游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年2月5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黄浦、静安区调研时指出,要花更大力气保留保护更多历史建筑,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用心留存文化记忆。笔者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承载和造就了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吸引人们热爱乡村、记住乡愁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散落在乡村民间的古建筑加以保护和监管,再也不能让默默无闻的宝贵财富在我们手中被拆除。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思考。

  (一)加强调研,认真发掘

  首先,要加强调研,进一步挖掘散落在乡村民间的古建筑,通过梳理、评估,对那些确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要加以确认,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发现一批,评估一批,保护一批。同时,对一些确有保护价值的古家具也要进行收藏,加以保护和利用。其次,对已经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应做好保护改造规划,作修旧如旧的修复性保护。如堡镇是崇明岛四大名镇之一,目前古建筑还较完整,应尽快采取措施,请专家编制修复方案和规划设计,对其进行修复,以使古镇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和作用。

  (二)尊重历史,恢复保护

  对有些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应作恢复性的保护。如圣三堂、魁星阁,可在原址上重建。目前,圣三堂的土地已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但教堂没有恢复。原魁星阁的民居已拆除,建议可按原貌在原址恢复重建,以提升崇明岛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如红领巾桥,可在原址上建模型或雕塑作为旅游景点,并作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场所,供青少年参观,发扬和传承崇明学子热爱家乡的情结和爱岛建岛守岛精神。同时,对那些无法恢复的,还可建古建筑博物馆或展示馆等,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达乡愁情怀,对历史文化加以保护和利用,以使根植于崇明岛上那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吃苦耐劳的垦拓精神和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开发旅游的进程中,重建重修古建筑切莫遗失了它原来的历史风貌和韵味。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岛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确定古建筑保护的规划思路和蓝图,使其开发合理,展现特色,最大限度地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住文脉。

  (四)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古建筑的保护和繁荣,不能单靠旧区改造政府管理,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热情,群策群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保护传统建筑的行列中。要多管齐下、全面监管,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办法,加大依法保护意识,以确保对古建筑的常态化保护和管理,从而让广大群众在保护古建筑中学到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五)创新开发,提升活力

  一些地方的古镇、古宅、古建筑,得到保护和开发的不在少数,如浦东老宅、宝山罗店的闻道园。前者是利用动拆迁中的旧材料按旧时浦东地区的不同阶层民宅进行复原建造;后者是将旧时徽派建筑收购并复原建造。它们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参观者络绎不绝。笔者认为,开发和保护并不矛盾,搞好创新开发,带来的经济收入可以解决传统建筑修缮方面的资金不足问题。由此可见,要提升古建筑在生态乡村旅游方面的吸引力,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制作电视宣传短片、编写故事传说等方式,使每一栋精彩绝伦的传统建筑都成为一部悠远的历史典藏,使每一处神奇曼妙的景观都成为一祯恒久的文明画卷。做优特色,做大品牌,做强载体,从而让广大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崇明岛的文化、思想、道德底蕴以及传统建筑文化,充分领略崇明传统建筑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崇明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对崇明传统建筑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可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美学的鉴赏力,同时通过这些传统建筑,也可加强人们对于乡村的符号、韵味和传统文化的记忆。

  作者:郭树清

  推荐阅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本刊主要刊登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科学与工程、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基础科学等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以及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传统建筑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4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