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6-02-20浏览:次
正确加强对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对于现在建筑工程上的新应用建设方针有呢,如何来推动现在建筑科技管理新发展呢?本文是一篇建筑工程论文。在石库门的创新利用实践上,上海探索出了新天地和田子坊两种不同的代表性模式。新天地是由政府主导,由企业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规划,并采取整体置换的方法,将原住民全部迁出,彻底改变原来的居住功能而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商业中心。
摘要: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近年来对石库门建筑的改造和开发持续升温,但是这其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石库门建筑的实际调研,在分析石库门建筑的保护价值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淮海坊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对石库门建筑的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石库门,文化遗产,淮海坊,建筑工程论文
一、石库门建筑概况
1.1石库门建筑的价值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愈加追求精神格调与品味,于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深入人心[1],保护的范围也从文物古迹扩展到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一般建筑物。从根本上说,保护文物建筑在于它们具有的价值。根据价值的内容,可归纳为信息价值、情感与象征价值、利用价值三个方面。
1.1.1信息价值
建筑论文:《安徽建筑》,《安徽建筑》(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建设科技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探讨建设理论、技术,传播学术思想与应用成果,大力促进建设科技水平的发展,宏扬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读者对象为广大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师生,并由“中国知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提供网上全文阅读服务和期刊检索查询。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100多年来,在上海石库门里发生了诸多牵动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它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传递了历史信息。
石库门里弄住宅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但总体上采用欧洲的联排式布局,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因此,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从建筑的布置、格局再到装饰,都为我们提供了当年的科学技术与艺术信息。
1.1.2情感与象征价值
石库门建筑发展至今,尽管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仍是上海人难以释怀的精神家园。在石库门建筑里展现的生活百态和市井风俗,是上海城市记忆的宝贵篇章。
1.1.3利用价值
利用价值是指建筑遗产由于能够被利用而具备的价值,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指延续建筑遗产的原有功能,在当今时代与社会条件下赋予建筑遗产全新的功能,延续原有功能的同时增加新的功能。间接的利用则是指不直接作用于遗产本身的利用活动,如以建筑遗产为资源创作、出版的各种文化产品,将建筑遗产的形象作为标志或象征物使用等。
如今,对于石库门建筑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地改造成更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新里弄,如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等市中心地区,基本都有这样的老居民区,这里的石库门建筑为二层到三层的红砖建筑,有的还有阁楼;另一种则是赋予老里弄新的生命,转换其使用功能,进行商业开发,将居住功能置换成其他用途等。
1.2石库门建筑的利用现状
《雅典宪章》第一次以国际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其中有一点就是“为了延续文物建筑的生命,必须继续使用它们。但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历史和艺术特性”。由此可见,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要与利用结合起来,以更新利用养保护。这样不仅使历史遗产融入当代生活,在更新利用中得以维护和保护,而且在开发经营中,以历史文化底蕴为卖点,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和丰厚利润[2]。
田子坊的发展则主要是在市场的引导下由当地居民和入驻企业自主进行,后期才加入政府的力量协助完成总体规划和基础管理工作,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石库门的商业利用和居住功能相结合[3]。但是这两种模式都过分追求文物建筑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作为商业项目,它是成功的;但是从文物建筑保护的角度,它却是失败的。商业开发,抹去了石库门里弄应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店铺、酒吧、餐馆。当我们走进繁杂时尚、过度商业化的新天地时,根本无法理解石库门所应该传承的历史信息。
二、淮海坊概况
在石库门开发之前,应对其基础的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要充分挖掘文物建筑的信息价值、情感与象征价值,这是发挥其利用价值的必备前提。
2.1资源概况
淮海坊建于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的。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后改名“淮海坊”。它北临淮海路、西临陕西南路、东临茂名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淮海坊共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建筑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由于淮海坊有着良好的规划设计,还有来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气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当年无论是商贾巨富、军政要人,还是文化艺术界人士都选择此地为最佳居所。30年代末(1938年),巴金先生居住在霞飞路霞飞坊59号(今淮海中路927弄59号),并且在此完成了《秋》。而鲁迅先生也于1938年11月上旬搬到法租界霞飞坊64号(今淮海中路927弄64号)。同时代住在霞飞坊的文化界人士不少:63号是顾均正故居,还有叶圣陶、金仲华、索非、唐锡光;35号是章锡琛和王伯祥故居;33号的剧作家陈西禾;1927年秋,徐悲鸿从意大利回到久别的祖国,居住此地。
如今,淮海坊常住人口4791人,户籍居民1863人,户籍人口5427人。这里的入住者都是大学教授、高级职员等中上收入人士,人文气息浓厚。淮海坊周围设施齐全,包括精菜坊、美臣大酒店、星巴克、麦当劳等餐饮场所,百盛、巴黎春天、魅力上海、永新百货等购物场所,国泰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此外,还有建设银行、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
2.2利用现状
2.2.1普通民宅
在调研中发现,淮海坊中几乎所有名人故居已经成为民宅,包括:巴金故居(927弄59号)、鲁迅妻子许广平故居(927弄64号)、顾均正故居(927弄63号)、王伯祥故居(927弄35号)、陈西禾故居(927弄33号)、竺可桢故居(927弄26号)。
2.2.2社区服务场所
徐悲鸿故居也已经成为居民委员会以及社区公益站。
2.2.3文化工作室
有三处住宅被开发为文化工作室:分别是画廊工作室(927弄43号)、法国人开办的文化工作室――非青计划(927弄76号)、文化工作室(927弄118号)。
2.3存在问题
2.3.1建筑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淮海坊中的名人故居以及普通民宅,其信息价值都只体现在科学技术与艺术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建筑的布置、格局、装饰,而这些仅仅是框架,它的精髓应该是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无法通过简单的直接利用来体现,需要深入的开发,这也是淮海坊至今没有成为旅游热点的关键。淮海坊的情感与象征价值则更多的体现在它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一位位文学家从这里走出,象征了上海丰富的文学内涵,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因素。如今的淮海坊民居中,只能看到一些市井风俗,而文学的意味无处寻踪。目前,淮海坊的利用价值只体现在直接利用,而缺乏合理有效的间接利用,它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却没有依托自身资源形成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品。
2.3.2旅游资源没有有效整合
淮海坊内虽然有多处名人故居,但并没有集中在同一条里弄中,而是分布在整个淮海坊中。淮海坊没有形成一条有效的线路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游客只能根据简单的示意图盲目寻找。名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使淮海坊缺乏吸引力。淮海坊中仅有的三处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场所互相分隔,无法形成整体上的文化优势。
三、淮海坊开发建议
3.1合理改造挖掘价值
3.1.1名人故居改造为纪念馆
淮海坊的名人故居多变为民宅,虽然说故居不能只“保”不“用”,但是只是作为民宅却忽略了其内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以,名人故居可以以纪念馆的形式存在。
如今的故居纪念馆布展过于呆板,展出的多是文字资料,缺乏亮点和看点,对青少年和游客的吸引力不大,难以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因此,除了根据历史还原名人居住场景外,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变以往展馆静态放置文字和实物材料、形式单一地说教的弊端,运用声光电的手段模拟情景,让观者如亲临其境,切身体验。这种方法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名人不平凡的一生,而原有的故居应复原其原型,保持原汁原味。值得注意的是,扩建部分要保持内部装修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单体建筑与整个淮海坊氛围的融合。
3.1.2普通民宅改造为展示厅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文学界的轰动性消息,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国人心中的梦想。多年来,有很多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有渊源,如沈从文、北岛、王蒙、老舍、巴金、林语堂、鲁迅、赛珍珠、艾青、钱钟书、李敖、王蒙等。可是一次次的失之交臂,加剧了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因此,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了却了国人的一桩心愿。二是说明了中国作家的实力。
淮海坊汇聚许多名人故居,居住者也多为大学教授、高级职员等中上收入人士,人文气息浓厚。因此可以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切入点,加入巴金、鲁迅等名人与诺贝尔的渊源等要素,将普通民宅改造为文化展示厅。展示厅以“中国文人与诺贝尔”为主题,主要展示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此外,可以专门开辟区域,作为书店,展示这些名人的著作,充分发挥淮海坊的文化氛围。
3.1.3普通民宅改造为主题茶馆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茶为题材的有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绘画以及民间歌舞等等。这些文学艺术创作琳琅满目,尤以诗词一类更为丰富多彩。中国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常借茶为题,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以此来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世界各国凡是饮茶风习所到之处,也都有以茶为题材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问世。
因此,可以把中国文学与茶文化相结合,建立主题茶馆。根据石库门建筑多为三层的特点,主题茶馆分三层。第一层为展示参观厅:展示中国的茶文学,内容包括了:茶诗、茶词、茶文、茶的对联、茶的小说等。此外,设有茶艺展示区域,进行真人茶道展示。开阔的大厅还可以定期举办书友会和签售会,为作者提供宣传场所。第二层为品茶区:每道茶的名称与一部文学作品相联系;在品茶区内设置书柜,更好的将茶与文学融合,让人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到书卷的香气。第三层为阅读区:设为图书馆,配备上网设备,供人休憩娱乐。
主题茶馆的建立,扩展了淮海坊的利用价值,使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展示的场所,也成为品茶的圣地,这对求新求异的外国游客来说也是一大吸引力。
3.2整合资源形成品牌
3.2.1完善旅游线路
淮海坊占地面积并不大,因此,如何使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合理安排游程至关重要。要根据资源较分散的特点,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将名人故居纪念馆与文化展示厅串联,形成一条文学韵味丰富的游线。
3.2.2形成自身品牌
淮海坊是文学的聚集地,客源市场极为广阔。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出多项的与文学相关的旅游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学旅游品牌。
首先,针对文学爱好者,可以形成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及诺贝尔文化展示厅的游览,了解文人的历史以及故事;还可以通过阅览书籍,激发其对文学的兴趣。通过主题茶馆举办书友会以及新书签售会,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其次,淮海坊可以形成针对中小学生的旅游产品。中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巴金、鲁迅的文章,中小学生可以在课余到名人故居纪念馆参观,深入了解作者。同时,可以到诺贝尔文化展示厅进行文化教育。因此,淮海坊可以与学校联盟,成为文学教育基地。
针对普通市民,淮海坊可以作为一处游憩的场所,使游客在休憩的同时,感受文学氛围。淮海坊周围有许多购物娱乐场所,市民购物结束后,可以到主题茶馆休憩。此外,主题茶馆三层可以借阅图书,还能方便淮海坊内的居民。
四、结语
淮海坊的旅游价值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开发时应该注重文化氛围,在淮海坊原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赋予淮海坊新的茶文化,使二者得到整合,发挥更大的效益。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与周边的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相区别,闹中取静,开辟出一片独特宁静的地带。淮海坊应该作为一道文化景观,成为宣传中国文学的有利窗口。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石库门建筑管理新管理方针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3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