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项目吹填地基处理工程实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2-07-16浏览: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吹填形成的滩地需进行地基处理,针对不同的地层情况,必须采用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案。本文就东营港某项目吹填地基处理深度达8m进行了经验总结,同时对地基处理施工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吹填 淤泥 液化 真空 轻型井点 强夯 实录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东营港区,场地为海边吹填形成的滩地,地势低洼平坦,后经人工回填整平,地势相对平坦。在地貌单元上,勘察场地属于第四纪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根据东营港地基处理经验,东营港区地基处理深度一般为4~5m,多采用预排水动力固结法或高真空击密法;对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处理多采用深层搅拌桩;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时,多采用钻孔灌注桩或PHC管桩。
  本工程场区地层主要为表层新近素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击、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形成的粉土层、粉质粘土层及砂土层。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1,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表1
岩土
编号
天然
含水量w(%)
天然
孔隙比
e
液限wL(%) 重力
密度γ(kN/m3)
压缩
模量Es
(MPa)
承载力
特征值(kPa)
②粉土 27.8 0.981 28.9 17.3 2.92 100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 48.6 1.285 46.2 17.5 3.30 65
④粉土 26.8 0.797 28.4 18.9 7.82 140
备注:第②层饱和粉土为轻微液化土层,场地为轻微液化土地。

  本工程处理后地基需达到以下要求:
  ⑴处理后的地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大于130kPa;
  ⑵处理深度到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2. 试验处理方案
  2.1设计方案的选择
  ①本项目处理深度要求到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处理深度约8m,根据当地经验,若采用深层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首先需对场地进行预处理,满足人员及设备行走要求,之后再进行地基处理。这种方法工期长,成本高。
  ②采用高真空击密法,工期长、成本高。
  ③采用常规预排水动力固结法,强夯夯击能低,处理深度无法满足要求。采用高能量预排水动力固结法,成本低,处理深度可以满足要求。
  深层搅拌桩、高真空击密法、高能量预排水动力固结法三种方案经济分析对比如表2所示。
  三种方案经济分析对比 表2
序号 地基处理形式 单方造价(元/m2)
1 深层搅拌法 110
2 高真空击密法 70
3 高能量预排水动力固结法 50

  2.2处理方案
  根据当地施工经验,在充分分析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处理方案:
  ⑴处理方案:采用沉管砂桩+强夯施工。
  ⑵施工顺序:先施工砂桩,再进行强夯处理。
  ⑶设计参数:
  砂桩:砂桩直径Φ400mm,间距为3.0m,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长7.5~8.7m,要求砂桩进入第④层粉土(Q4al)不小于50cm。
  强夯:强夯点夯2遍,满夯1遍,点夯夯击能为4000kN.m,夯点按6m×6m间距布置,满夯夯击能为2000kN.m。
  2.3处理过程
  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为大面积地基处理施工提供相关参数。本工程选择了两个试验区进行地基试处理。
  2.3.1试验一区
  试验一区位于场区中部北侧,试验面积24m×24m。砂桩施工完成,进行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之后开始点夯施工。点夯夯击能为4000kN.m,点夯施工过程中,因表层土(①素填土)以饱和粉土为主,强夯机周围经扰动液化。点夯1击夯沉量平均值为92.5㎝,夯坑过深拔锤困难,继续夯击夯坑周围地面隆起明显,机械下陷严重,随即停止夯击。第1、2遍点夯击数均为1击。
  两遍夯击之间间隔时间通过孔隙水压力计进行观测,经实测,3天孔隙水压力消散率达到75%以上,5天达到90%以上。为确保孔隙水压力得到充分消散,强夯过程中两遍夯击之间间隔时间为5天。试验一区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如图2所示。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二遍点夯后,地基处理未得到有效加固,为此,增加了强夯遍数,后续施工中,共对该区进行了6遍点夯,夯击能4000kN.m,第3、4遍点夯夯击次数为2击,第5、6遍点夯夯击次数为3击。经统计:第5遍、第6遍点夯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分别为29.6cm和32.2cm。
  点夯施工完成后,地下水位上升至地表,大量水进入①层杂填土中,致使①层杂填土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因此造成表层松软,经长时间地下水仍无法自行渗出,1m以下满足设计要求,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对该区进行降水试验,纵向排水管长6m。根据现场实测单泵排水量约为0.3m³/小时,出水量很小。该区采用1000kN.m夯击能满夯结束后,试桩区内地表泛水较明显,该降水方案作用较小,表层约1m地层无法固结,①层素填土、②层粉土中的水位下降不明显,停泵后水位又恢复。针对试验情况,及时对降水方案进行了调整,重新下设了井点管,将纵向排水管长度调整为4.0m进行降水,效果良好,之后采用600kN.m夯击能进行了满夯。
  2.3.2试验二区
  试验二区位于场区中部北侧,试验面积24m×24m,根据试验一区施工情况,我方对试验二区强夯夯击能进行了调整,第1、2遍点夯夯击能1000kN.m,第3、4遍点夯夯击能2000kN.m,第5、6遍点夯夯击能4000kN.m,满夯夯击能1000KN.m。其它情况与试验一区基本相同。
  2.3.3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3.1砂桩施工问题
  砂桩施工过程中发现提管过程中砂料在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下料不顺畅,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③层土为软塑~流塑状,在砂桩提管过程中形成真空,导致孔壁回缩,进料不连续。
  施工初期,采用先加水后加砂料,使砂料形成流体状的方法,克服了此问题。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天气寒冷,容易造成管道冻结,无法实施,为此,我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施工方法,即采用空压机在沉管下部边送气边提管,不让其形成真空的方法,有效克服了此问题(如图3所示)。
  2.3.3.2强夯施工安全问题
  试验一、二区强夯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上升至地表,大量水进入①层杂填土中,致使①层杂填土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因此造成表层松软,强夯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进行降水施工,①层杂填土液化较严重,表层松软,机械行走及起吊锤作业十分困难,稍有不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3.3.3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导致工期延长
  强夯施工过程中,导致①层杂填土含水处于饱和状态,自然消散十分缓慢,通过明排水短期内不能将①层杂填土中的水排出,为了缩短工期,必须采用有效的降水方法。
  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了轻型井点降水方法,插管深度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将表层及②层粉土中的水强行排出,有效降低了土层中含水量,最后采用满夯补强表层土,使其固结,达到了设计要求。
  2.4处理效果
  试验一区和试验二区处理效果如表3所示。
  试验一区和试验二区处理效果 表3
岩土
编号
天然含水量
w(%)
天然孔隙比
e
压缩模量
Es(MPa)
承载力特征值(kPa)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①填土 / / / / / / / 130
②粉土 27.8 30 0.981 0.791 2.92 7.7 100 150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 48.6 34.9 1.285 0.941 3.30 3.8 65 105
④粉土 26.8 24.8 0.797 0.684 7.82 10.2 140 150

  因土质、夯点、夯间的差异性,强夯后地基土强度在水平上差异较小、而垂直方向上差异较大,受土质条件限制,强夯加固对第③层粉质粘土(局部淤泥质土)影响程度较小,地基土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大。
  3.调整后试验处理方案、过程及效果
  根据试验一区、二区的试验情况,我们对试验方案进行了调整:①采用沉管砂桩+轻型井点降水+强夯施工;②变被动排水为主动降水,先采用轻型井点将地下水位降至地面下3.5m后,再进行强夯施工。
  砂桩施工完毕后,进行轻型井点降水施工,井点管水平间距1.0~1.5m,水平卧管排距5.5m,深度4.0m,采用自溢式真空泵抽水,如图4所示。共抽水12天。试验三区点夯分三种夯击能施工,第一遍点夯采用2000kN.m和3000kN.m夯击能,第二遍点夯采用2000kN.m、4000kN.m和3000kN.m夯击能,第三遍点夯采用2000kN.m、4000kN.m和3000kN.m夯击能,600kN.m夯击能满夯一遍。强夯施工过程中继续抽水。强夯具体步骤如下:
  ⑴采用三遍点夯,一遍满夯施工。夯点布置如图5所示。
  ⑵第一遍点夯每点夯3击;夯点布置于真空井点管排间,不影响真空降水施工。
  ⑶第二遍点夯每点夯3击;夯点布置于真空管上,二遍强夯前须将夯锤直径范围内的真空管拆除,留下夯间真空管,继续进行抽水。
  ⑷第三遍点夯每点夯3击;强夯前真空管拆除,仅剩场地外围的井点管抽水。
  ⑸满夯一遍,采用600kN.m夯击能,夯点之间搭接夯锤面积的1/3,满夯前拆除外围井点管。
  试验三区处理效果如表4所示。
  试验三区处理效果 表4
     
层号
岩性
平板载荷试验   土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 综合评价结果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变形
模量
E0
(MPa)
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孔隙比
e
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锤击数
N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比贯入
阻力
ps
(MPa)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压 缩
模 量
Es
(MPa)
第①层
冲填土
≥130 19.34

29.78
135 0.729 140 21.2 145 7.7 130  
第②层
粉土
165 0.697 170 19.7 175 10.9 150 8.0
第③层
粉质粘土
    105 0.972 105 2.8 105 0.8 105 3.7
第④层
粉土
    150 0.617 145 11.2 145 5.5 150 9.0

  因土质、夯点、夯间的差异性,强夯后地基土强度在水平上差异较小、而垂直方向上差异较大,受土质条件限制2000kN.m 、3000kN.m 、4000kN.m各分区加固效果对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影响差别不大,强夯加固对第③层影响程度较小,地基土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大。
  根据本工程地基处理需求,经设计论证,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承载力特征值由65kPa提高至105kPa可以满足处理要求。
  4. 处理方案确定
  试验一、二、三区检测完成后,经业主、监理、设计院及相关专家研究讨论,最终确定采用沉管砂桩+轻型井点降水+强夯施工方案。
  ⑴砂桩:直径Φ400mm,间距为3.0m,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长7.5~8.7m,要求砂桩进入第④层粉土不小于50cm。
  ⑵轻型井点:强夯施工前降水12~15天。井点管水平间距1.0~1.5m,水平卧管排距5.5m,深4.0m,采用自溢式真空泵抽水,要求将水位降至地面以下至少3.5m。
  ⑶强夯:水位降至设计要求后,开始强夯施工,点夯三遍,夯点间距5.5m正方形布置。第一遍点夯夯击能2000kN.m,第二遍点夯夯击能4000kN.m,第三遍点夯3000kN.m,600 kN.m夯击能满夯一遍。孔隙水消散期为4天。在强夯施工期间,真空泵维持抽水。
  5. 结论
  5.1本项目采用砂桩+轻型井点降水+强夯地基处理方法成功对超软弱地基进行了处理,处理深度达8m,成功解决了东营港区的超软弱地基,形成了一种新的超软弱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国内未见报道。
  5.2气动沉管砂桩成功解决了在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成桩问题,该方法在国内未见报道。
  5.3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海相沉积层,俗称“油泥层”,其上的①层素填土和②层粉土均为吹填形成,经试验数据表明,轻型井点降水时,井点管不宜插入③层,该土渗透性差,采用真空降水将该层中的水抽出十分困难。
  砂桩、强夯施工过程中,可将该层破坏,强迫该层中的地下水渗出。
  5.4在表层土极易发生液化的场区进行强夯施工时,宜采用主动排水措施,有效将地下水排出后,再进行强夯施工,可有效避免表层土处于饱和状态,发生液化现象,有效防止机械行走时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也可有效缩短工期。
  5.5强夯夯击能的确定
  第一遍点夯:2000kN.m与3000kN.m超孔隙水压力上升值对比,发现2000kN.m强夯的超孔隙水压力要高于3000kN.m的超孔隙水压力,说明第一遍点夯采用3000kN.m就已经将地层破坏,能量分散,效果不如2000kN.m强夯效果好。
  第二遍强夯:采用4000kN.m强夯,目的是对深层地基土进行处理,此时仍有一部分井点管抽水,可确保不出现地下水上升到地表的情况。
  第三遍强夯:采用3000kN.m强夯时,仅剩场地外围的井点管在抽水,场地中间的井点管已经全部拆除,如果采用高能量强夯易出现地下水渗到地表,造成工程失败。
  5.6本工程采用4000kN.m和3000kN.m高能量夯击能在超软弱地基土中进行强夯,在国内尚属首次,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叶观宝、叶书麟主编.地基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某项目吹填地基处理工程实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