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工程发布时间:2012-05-17浏览:

  1 建筑工程后浇带的布置及具体施工

  1.1后浇带的布置

  后浇带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操作力,主要是用来防止因温度收缩以及结构主体沉降而导致的异常伸缩和沉降等问题,防止建筑性能受损。布置后浇带时一般情况都是25~45m设置1道,宽度大小在700~900mm,通常无需将钢筋切断,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钢筋强度,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结束浇筑的2个月后,对两侧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当完全清理之后选择高等级的混凝土浇灌,且做好振捣密实、日后维护等工作。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主要运用于跨度小的范围,且对钢筋要做好加强处理。其做法如图1、图2所示。

  图 1 楼板后浇带

  图 2 主次梁后浇带构造要求

  1.2后浇带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

  设置后浇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体现在防止结构出现伸缩缝,给施工带来方便,降低工程资金消耗。在外形上,能够取得良好的建筑立面艺术效果,可促进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让大底盘多塔建筑的大空间地下室紧密结合为一体,其结构性能优势更加突出。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有正反两面,后浇带的使用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1)当后浇带布置于基础底部结构时,一般要消耗2~6个月时间,在后浇带中设置时将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因底部结构钢筋粗大且密集,给垃圾的清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2)后浇带覆盖于地下、地上结构,其经过的地方“遇梁断梁,遇板断板”,这就加大的施工难度,降低了结构施工的进度;(3)后浇带灌筑混凝土之前要清除两侧混凝土凿毛,此项施工难度极大,且部分结构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相隔太久,新旧混凝土的粘结状况很差,又因浇筑时间上的差异,会导致结构混凝土大面积干缩大要早于后浇带灌筑完成,时间上的差异将导致在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出现裂缝,布置施工后浇带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而后浇带处理不好则会导致贯穿裂缝的形成,最终引发漏水。

  1.3后浇带的施工

  1.3.1模板的处理措施

  对模板支设操作时,需要对后浇带实施比较独立的支模方案,对于别的位置进行拆模处理时需适当控制模板,确保该处模板能够正常使用,且维持砼的成型质量良好。对模板假设则要参照模板的具体情况而定,且必须要保证模板的支撑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框架梁处的施工缝应该在浇筑砼前期结合挡板封堵,对挡板间设置钢管加以支撑,这样可以维持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不会出现异常。保证挡板支设与钢筋的绑扎在相同时间操作,挡板可使用木方拼接组装,背部设木方横肋从而扩大挡板的强度性能。在当挡板与梁模板相互连接的地方存在裂缝时,需及时结合胶带等材料进行封堵,避免裂缝在振捣中变得更大。现浇板处的施工缝选择多层胶合板制作成相对合适的挡板,且于挡板上逐渐按上下层板筋间距锯出豁口,而豁口大小与钢筋直径一致。

  1.3.2钢筋的处理措施

  钢筋是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施工过程中需按照工程图纸进行严格操作绑扎,以避免钢筋在支设模板及浇注砼时发生偏移而影响整体结构。此外,必须对钢筋错绑和漏绑重点防范,否则会造成结构意外损坏,而钢筋保护层也是需要注意的环境。对断开钢筋的位置,需要做好后浇带的维护,这样可以对再连接时接头位置进行调整。考虑到施工的方便,我们需根据常规的方法配筋穿过后浇带。在结束此层砼之后,3d内就可以切断垂直于后浇带的主筋,当达到后浇带控制时间后将钢筋焊接处理。

  1.3.3施工缝的处理

  当楼板砼浇筑完成30d左右,把后浇带之外的现浇板模板、梁帮板、梁底板等进行拆除,且把后浇带的板底保存下来,无需拆除梁底板不拆除,这是为了防止浇板出现异常变形。在浇筑砼后浇带的前期需做好相应准备,主要结合木板等材料进行铺盖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对后浇带边缘及杂物造成异常损伤。等到可以对后浇带砼进行浇注时,对后浇带处的模板做好严格的检测,采取措施来维持浇带处的砼与施工缝两侧的标高一致。出现施工缝之后需及时处理,主要是结合铁钻子把施工缝处剩余的砼或木方清理之后制作为垂直缝。对后浇带处实施浇筑砼前,要把施工缝清理干净,尤其是底模上的杂物、水泥浆等需重点清理。然后,再对其凿毛,且将其冲洗干净之后做湿润处理,浇筑之还需水泥浆进行涂刷。对施工缝处的一些杂物都需要彻底清理,如:水泥浆、水锈等杂物都需要进行彻底清理,这样才能维持钢筋的正常性能。

  1.3.4后浇带内砼的级配及浇筑措施

  考虑到后浇带的砼每次浇筑时只能少量进行,这使得施工过程中常会采取现场搅拌砼的措施。另外,在施工标准中要选择强度等级更高一级的膨胀砼进行浇筑,这就需要确定适当的砼配合比。在施工前期应该对相关材料的性能质量加以检测,主要包括:水泥、砂、石等,这样可以尽快确定砼配合比。搅拌混凝土过程中需对材料的用量严格控制,保证混凝土的搅拌均匀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局部大小不一的膨胀,造成砼的质量受损,通常情况要针对掺微膨胀剂的砼搅拌时间加以改善,可做延长处理。在机械振捣中需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且对距缝边90mm处中止振捣,房子造成原砼出现振裂问题,再使用人工捣实来维持施工缝接缝处的有效结合。对砼浇筑还需要注意根据工程标准与建筑需要,设置恰当的养护空间,这样可以保证后浇带砼的强度达到要求。

  1.3.5后浇带的养护措施

  当结束砼浇筑之后,为了增长其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则需要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通常情况,可以采取覆盖物受损保水养护,持续养护时间要达15d以上,在后浇带两侧及其附近运用栏杆采取保护,当后浇砼强度满足100%要求之后再将模板拆除。并且,加强养护的同时要防范超负荷的震动,防止造成新老砼的结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1.4 后浇带的工程实例

  某综合楼工程总建筑面积达6万m2,地下室建筑面积达1.5万m2,分成商场、办公综合楼、行政办公楼3个区,该工程的基础长为164.12m,宽为66.35m。为达到建筑功能的实际需要,将地下室融合为一体,并建立大底盘多塔结构体系。基础选择钻孔灌注桩桩基与承台筏板基础组合起来,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达C40,抗渗等级为0.8MPa,因本次工程的地下室面积较大,因而设计了三横两纵的后浇带,把建筑结构平面分成10部分,后浇带的宽度达800mm。

  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融合限制膨胀率控制在爱0.04%以上,所有的地下室混凝土均添加微膨胀剂,具体的添加量要根据试验结果而定,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要在0.03%以上。对于地下室外墙混凝土除了要添加微膨胀剂,还需增加适量的抗裂纤维。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操作,把握好混凝土工艺、浇筑、振捣、维护等多项措施。

  2膨胀加强带的设计与施工

  2.1膨胀加强带的做法

  选择连续浇筑无缝施工技术,其主要是用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代替后浇带,技能避免上述提到的后浇带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以改善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抗裂性能、防渗效果,既减短了工期,也降低了造价成本。膨胀加强带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带宽为2.0~2.5m,带的两侧需设置5mm的密孔钢丝网,分离出带内混凝土、带外混凝土,将钢丝网垂直设置于上下层钢筋之间,两端逐一绑扎于在上下层的钢筋上。(2)带内增加15%~20%的加强钢筋,且均衡布置于均匀布置上下层钢筋上,且两端各伸出膨胀加强带30d(d为钢筋直径),将其固定于上下层钢筋上。(3)带内的强度设计,需比混凝土强度高一级,再进行正确的浇筑,浇筑过程添加适量的膨胀剂。

  2.2膨胀加强带的优点

  建筑检测表明,对超长混凝土结构添加膨胀加强带具有多项功能。除了可以处理好温度高低不一、混凝土收缩等原因给建筑结构带来的异常外,还具备其它许多优势,具体包括:(1)结构清晰,操作编辑,施工耗时短;(2)材料消耗少,有效控制造成,经济效益高;(3)维持良好的整体性能,对于结构的抗震作用显著。这些优势都使得膨胀加强带的建筑性能得到充分显现,其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运用更为普遍,为施工单位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3膨胀加强带的工程案例

  某商务大楼,整个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总长70.6m,宽33.7m,高68.1m。在最先的设计方案中,鉴于整体建筑形式过长,对其中间设计了一道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主要在两侧混凝土浇筑之后进行,这一阶段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影响:(1)整体结构多样,施工操作难度大,对后浇缝实施保护、清理、凿毛等操作难度很大;(2)采取的防水等级达一级,选择后浇带进行施工,导致出现渗漏水问题;(3)施工时间短,但设计中规定后浇带的填缝要在结构两侧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进行,造成整体施工进度变慢。

  针对这些不良因素,在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面商量之后,决定把浇带变转换为膨胀加强带,且结合相关施工技术把膨胀加强带的间距限制在35~55m之间,总长范围100~150m,原结构设计图中对后浇带距离的规定能够达到施工标准需要。此次工程操作为建立混凝土搅拌站,这给混凝土持续浇注带来了条件。而工程选择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之后,代替了后浇带的超长混凝土结构,给整个工作操作创造有利条件,工期提前20d结束,且结构质量达到要求,未出现裂缝等异常情况。

  3 结语

  现代社会建筑工程中的超长结构建筑数量增多,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使用性能,应根据施工图纸与技术要求,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保证建筑达到理想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才化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裂缝问题与防治[J].煤炭技术,2009.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gongcheng/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