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20-10-30浏览:次
摘要:目的是为了挖掘传统巴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转化中蕴藏的活力,探索巴蜀视觉符号转化为成都绿道景观的有效路径,阐明成都绿道景观在世界城市环境改造、景观品质提升中的价值意义。方法上采用了符号设计学与美学评论相结合的叙述策略。结果发现三个层面的融入转化:(1)将熊猫、太阳神鸟、三国人物等符号转化成蜀风景形象;(2)让武侯祠、宽窄巷子、大慈寺等古蜀建筑遗址群融入现代“审美效果联合体”消费空间;(3)让巴蜀符号深度介入文、体、农、商旅游综合价值生产领域。结论是通过创新转化,推动“三城三都”品牌建设和成都作为现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国际化形象。
关键词:巴蜀文化 成都绿道 景观美学 天府文化 设计转化 美丽公园城市 三城三都
引言
提起巴蜀视觉文化符号,人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憨态可掬的熊猫或《功夫熊猫》中的神龙大侠,是已经作为成都城市形象标志的太阳神乌,或者是在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搞笑登场的三星堆青铜面具造型结界兽,遍布各大城市茶楼、剧场舞台上的川剧吐火变脸,或者是被影视反复拍摄的刘备、关羽、张飞、子龙等蜀汉三国历史人物。喜欢阅读旅游,或来过成都玩耍的朋友,对于火锅串串、麻辣烫、茶馆麻将、坝坝宴等饮食文化,对于都江堰的水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宽窄巷子的休闲文化,大慈寺、文殊院的宗教文化,尊经书院、文翁石室的教育文化,春熙路一太古里的商业文化,乃至蜀锦蜀绣、藤椅竹编、羌笛古琴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想必也不会感到陌生。
因为上述提及极具辨识度的巴蜀文化符号,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平面广告、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等各行各业视觉形象构建领域,出现在各大旅游景区、文博陈列、酒店茶楼等美学装饰空间中。不仅已构成人们吃、喝、住、用、行、购、娱等文化旅游消费体验中重要的结构性元素,而且还在近年来,转变为成都绿道美学景观。概括来讲,巴蜀文化符号在以下三个层次被创新设计转化为美学景观:
一、巴蜀视觉文化形象的趣味通感转化
绿道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实现环境景观、公共艺术的趣味通感转化,是空间美学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法。关于“趣味共通感”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他的主要意思是外界提供给感官了各种零碎的感觉,而内感官则会将外感物吸纳到主体内部,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整理,从而形成某种具有普遍的共通的趣味感判断。有时通感的趣味化判断是瞬间完成的,有时需要很久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
比如:人们对川剧吐火变脸的好奇心,将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脸谱、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与蜀文化记忆、审美心理进行感触式勾连想象都是趣味共通感产生机制的具体表现。通过趣味通感的设计转化,个体的蜀文化经验才会形成。正如汤森德所言,“从感觉进入记忆和共同感,由此再进入经验,最后或许进入指导生产技艺的知识和智慧。”[1]换言之,在从外界感官信息的采集,到内在触觉、嗅觉、味觉等诸感觉的协同合作,再到美感趣味判断、心理记忆的形成,符号设计起到必要的桥梁式转化作用。它将区域特殊的文化属性嫁接进趣味通感机制内部,实现个别经验与普遍美的衔接转换。
视觉形象在这一衔接过程中,占据感官优势位置,它容易与想象、心理感知活动进行直接对话。而触觉、味觉等其他感官在转化过程中,会有助于蜀文化美感判断力形成。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将人们对蜀文化趣味与绿道景观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将五种感觉统一为一个感觉印象,形成一种直接的然而又是通向更高层次的认识辨别力”。[2]
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始建于1878年,奥姆斯特德历时17年,设计世界首个现代城市绿道工程),便是充分运用趣味通感转化原理的先锋实验作品。该绿道用法式中轴线串联阿诺德植物园、后湾沼泽地、富兰克林公园等九大景观节点的同时,在主干道两旁树立起华盛顿、杰佛逊等历史名人雕像,将美国历史文化记忆与绿道景观美学趣味体验有机衔接起来。借助法国式古典风格吊桥,将绿道景观风景与历史文化遗址、纪念地有机勾连起来,將心智联想、趣味判断和审美形象等感知活动熔铸为完整的城市印象,形成世人对波士顿“翡翠项链”绿道的独到辨识力和美式文化风景记忆点。
除美国波士顿公园改造升级率先采用此设计策略外,在保留都市历史文化遗址、农工产业基本格局风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治理水土污染等城市疾病的同时,又为其新增生态绿意、乡野风光和现代艺术活力的国外城市绿道,还有英国伦敦建筑密集型绿道,德国鲁尔工业遗产开发型绿道,法国卢瓦尔河滨水绿道,日本名古屋、札幌山坡地理型绿道,新加坡城市花园绿道等。它们都是将生态绿道景观设计与本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城市生态美化和田园生活趣味的通感化营造典范。在形象趣味感层面,都能让人看到绿道上跑步健身、欢快骑行、谈天说地、郊游散心、休憩栖息等诗意画面。
与欧美绿道景观美感设计不同,成都绿道景观中蕴含了独特的巴蜀文化趣味。诸如熊猫,金丝猴,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面具等典型的巴蜀视觉文化,部分符号已被转化为绿道景观小品、雕塑装置艺术,部分已经转化为标志性景点名片。成都绿道,始于2017年秋市政府发布的《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划拟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绿道,其中区域级1920公里、城区级5000余公里、社区级10000余公里,全长近2万公里的绿色生态网络。目前正在动工修建的锦江绿道、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中,已经导入了大量巴蜀文化符号,开展趣味美感设计转化的创新之旅。诸如:熊猫雕塑、太阳神鸟、三国卡通人物等视觉形象已遍布绿道沿线,形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风景线,如图1。
植物熊猫雕塑、玻璃钢熊猫雕塑、植物藤编熊猫、座椅涂鸦熊猫各种造型熊猫雕塑镶嵌在绿道草坪树林中,各种萌翻天的熊猫景观引发游客热情追捧。沉浸式玩耍、散步、嗨歌、聚餐等文化旅游体验场景,构成巴蜀绿道文化独特靓丽的诗情画面。
推荐阅读:景观设计行业的工程师如何评审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巴蜀视觉文化符号在成都绿道景观美学中的创新设计转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5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