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内涵及提升路径初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18-08-17浏览:

  摘 要:文章定义了两类管理者主体: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剖析了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 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行为, 提出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三维度”的定义。文章对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达标水平进行解析, 探索了新时期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的方式和途径, 拟定了《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指导大纲》的设计思路、原则以及相关指标体系, 对管理者环境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政府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 环境科学素质

环境工程论文

  0 引言

  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实现科学的领导, 必须首先实现科学的决策。实现科学的决策, 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管理者的科学素质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科学素质, 实现科学决策,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目标性要求,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性条件, 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 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1]。同时, 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 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 进一步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我国将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2]。可见,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将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管理者主体界定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在职业行为中, 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 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否能将环境因素纳入其日常的管理、经营、决策行为中, 并以此约束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 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 将远远大于公民个体[3]。对于管理者来说, 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在环境政策的规划、制定、执行方面, 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 政府与企业是两类不同的组织。通常来说, 政府以社会为导向, 目标是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公共利益关系的协调, 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企业则是以市场为导向, 目标是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具有明显的经济色彩。政府组织讲求社会公平, 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平等为己任;企业组织讲求市场效率, 以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为己任。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 应该能够全面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管理公共事务, 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管者, 提升政府管理者的环境素质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治理以及公众环境素质的提高。但企业的健康成长, 又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在各种层面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研究企业家素质、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 对于企业促进其加大环保投入、增强企业绩效, 对政府则为其出台相关环保法规提供参考,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政府管理者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管者, 理应率先垂范、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提升政府管理者的环境素质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治理以及公众环境素质的提高。在参考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 按不同组织的社会职责、行为特点和组织架构流程, 本研究将管理者界定为各级、各类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

  2 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内涵分析

  2.1 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英文“Environmental Awareness”的翻译。西方提及环境意识, 通常还会涉及Environmental Literacy (环境素质) ,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新环境范式) , Environmental Concern (环境关注) 等词汇。这些词汇的核心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然而, 迄今为止, 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的主流观点存在2种。第一种认为环境意识包括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价值观、保护态度和保护行为4个方面, 其主要特征是将环境行为视作环境意识的维度之一, 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可以归入此类。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 环境行为是独立于环境意识之外的要素[5]。

  2.2 环境知识

  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环境态度和行为, 如果环境知识狭窄, 会造成很多环境问题意识不到, 问题只有被人们所意识到才能真正称其为问题。

  2.3 环境方法

  环境方法指的是个人分析处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2.4 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是指采取有助于改善、增进或维持环境品质的行动, 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环境行为在环境素质中处于最高层次, 是环境态度的外化, 受环境态度、个性特点、具体情境及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影响。

  3 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达标水平解析

  本研究对管理者具备的基本环境科学素质的解析是:管理者关注、关心环境, 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基础性的环境与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方法, 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能够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企业生产等环节做出正确的决策, 形成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公共环境事务管理的能力。

  3.1 环境意识

  通过研究, 本文将管理者的环境科学意识总结为两类, 针对政府管理者, 应具备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政意识, 其中执法部门贯彻落实相关执法意识;具备贯彻落实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 其中执法部门贯彻落实相关执法的意识;具备贯彻落实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的意识。针对企业管理者, 应具备认真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意识;具备加强本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具备加强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的意识;具备加强企业文化中环境文化建设的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3.2 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

  在环境科学知识方面, 紧密围绕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 选取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相契合, 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涉及生态保护、资源投入、污染输出、环境伦理、政府职责、企业责任6个主题, 其中前4个主题具有普适性, 后2个主题分别针对不同管理者人群, 具有针对性。对具备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具体水平等要求的具体表述由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表达, 并由低到高进行了量化阐述和明确说明, 如表1所示。

  3.3 环境行为能力

  针对两类管理者, 分别提升不同方面的能力, 如针对政府管理者, 强化其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政能力, 其中执法部门强化贯彻落实相关执法能力;强化其贯彻落实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能力, 其中执法部门贯彻落实相关执法的能力;强化其具备贯彻落实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的协同能力, 其中执法部门强化贯彻落实相关执法能力。针对企业管理者, 强化其加强本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的协同能力;加强企业文化中环境文化建设的能力, 加强环保宣传。

  4 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指导大纲研究

  4.1 设计思路

  以提升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环保工作大局, 遵循素质养成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 以环境知识体系为框架, 以环境意识形成目的, 以易于认知和便于实践为原则, 设计编制环境知识与科学方法、行为能力、科学意识有机结合的《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指导大纲》 (以下简称《指导大纲》) [6]。在内容上选取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相契合、与管理者决策联系紧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为环境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指导大纲》的实施, 将提高政府管理者的执法执政水平, 促使管理者养成科学处理环境事务的能力以及科学参与公共环境事务的能力, 最终助力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基于三维度理论模型: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科学方法、行为能力和实践水平展开研究, 提炼大纲, 即使用人群应具备何种意识, 学习/具备何种知识与方法, 进而达到预期的行为能力[1]。意识—知识方法—行为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4.2 设计原则

  4.2.1 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大政方针, 开展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保科普活动, 提升我国公众的环境科学素质, 使其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

  《指导大纲》的目标、指标及能力设计, 均秉承易于管理者认知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与管理者工作、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政策制定与实施、生产监管、生产流通与处理等多个环节, 将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与方法贯穿于管理者日常工作之中, 方便其认知、理解与掌握实施。

  4.2.3 便于实践

  《指导大纲》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管理者人群享有的环境权利、承担的环境义务的尊重, 方便指导其在实际工作、生产中的自觉实践。对于政府管理者, 围绕突出其执法执政能力 (执法部门和执政部门) 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 指导其环境监督管理实践。对于企业管理者, 围绕突出企业自身生产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指导其生产实践。

  4.3 体系设计

  设计编制《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指导大纲》, 根据管理者人群的特点, 以环境意识为核心, 围绕环境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环境科学意识3个维度, 结合环境保护事业的工作重点, 设计大纲体系。《指导大纲》基于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的特点和需求, 从树立正确的环境科学意识导向出发, 以培养形成较高水平的环境科学决策能力为目标, 围绕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决策方法 (工具) 等, 提出分人群 (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 的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指标。按照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等八大主题, 以意识、知识方法、行为能力为维度, 分别设计了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各个指标。根据普适性与针对性原则, 管理者大纲确定了“4+2”的形式, 其中“4”包括生态保护、资源投入、污染物输出、环境影响;“2”包括政府职责和企业责任, 共设计三级指标。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5 提升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的现实意义

  5.1 提升政府管理者的环境科学素质

  在现阶段, 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在基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新时期的环境意识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 确立人类、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并依据这种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新的发展道路, 即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 提升政府管理者的环境素质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的细胞, 首要目标是提高企业效益。然而, 企业本身又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肩负着对社会群体、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而企业对这些责任和压力如何回应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 主要是我国工业化是采取粗放的发展模式, 而政府在工业环境管理中, 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并且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 由于重心放在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环境方面的约束视就成了企业的负担, 在环境管理上, 往往形式多于内容。如果任由现状发展, 环境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 研究企业家素质、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 对企业促进其加大环保投入、增强企业绩效, 对政府则为其出台相关环保法规提供参考,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 中国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 国际社会正处在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一轮全球气候政治谈判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因此, 提升管理者环境素质对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促进世界各国和谐共存与协调并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 [2018-05-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 (2018-03-05) [2018-05-10].http://www.gov.cn/zhuanti/2018lh/2018zfgzbg/zfgzbg.htm.[3]王美萃, 闫瑞华.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5) :91-97.[4]曾凤柳.企业环境管理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07 (1) :1-5.[5]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9-26.[6]卢佳新, 陈永梅, 张静蓉, 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内涵分析[J].绿叶, 2015 (5) :44-52.[7]李婧, 李娜, 袁玮.重点人群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天津科技, 2012 (6) :74-7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管理者环境科学素质内涵及提升路径初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4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