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3-08-27浏览: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也出现了一种全球化或者趋同化的现象。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会对各民族文化带来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抵制,这就带来了文化本土化现象。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进程,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共赢是全球文化发展的关键。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学者应该具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同时持有一种平等看待外来文化的心态,发展和保持本土的文化个性,促进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 文学 全球化 本土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资本化、跨国资金的运作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科技与信息的迅速传播已经将全球连接为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的交流获得史无前例的广阔空间。全球化已经成为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而又使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全球化的现象决不是经济上孤立存在的,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其中就包括文化或者文学的全球化。

  一、文化的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这一术语的起源,人们可以把它追溯到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将造就出所谓的“地球村”的看法。进入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科技的“全球化”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提法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有的人甚至干脆称之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通讯、信息的一体化”。

  关于文化全球化,有些西方学者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最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似乎认为出现了一种为当下全人类都接受的话语和价值观,声称“全球化”已经取代了现代化。在谈及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时,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认为,世界变成单一运作单位的“全球化”趋势,造成单一民族国家的完整性和控制力的下降;造成跨区域性的研究组织、团体的大量增加——这当然也就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再就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将造就新的感受方式,尤其是第三点,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彻底的置身于同一个文化交流的网络之中。在对全球化持乐观态度的学者眼里,文化的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相渗透和互相补充。在这里,各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有。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吃到美味的中餐,买到巴黎最新款的时装和香水,看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各种文化处于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之中。

  但是包括米勒、赛义德、詹姆逊、佛克马在内的那些国外学者,他们更多意识到的还是 “文化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佛克马认为所谓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曾指出当年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被剥夺或被篡改的过程,正是今天所谓的“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已经或将要在文化上遭遇的厄运。对于全球化在文化中的表现,詹姆逊认为,“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的一切东西”。正如这些学者所担心的,对于发展中的弱势国家来说,全球化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通过自己现在的经济强势而实现对于弱势国家和民族的大规模控制,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化领域的控制活动。强势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领导者,而弱势国家的文化自主性瓦解,他们对于强势文化的文化领导权默认和服从,从而更进一步造成了弱势国家和民族文化发言权的丧失。菲力浦•英格哈德认为,全球化在“通过市场使世界同质化,从而消除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

  二、文学的本土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就是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者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但是这种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不可能不受到文化本土化势力的抵制,中国在90年代不断推行的主导文化,以及在学界滋生的回归传统“国学”的愿望,都显示出与全球一体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是文化的本土化。

  斯宾格勒所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的存在,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彼此隔绝的独立运动,都有其各自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其价值判定都来自于本民族的需要,与本民族的独特的环境相适应。因此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相对的存在,没有低级高级、原始文明、先进落后之分。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成为了文化本土化的思想基础。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的本土化复兴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与关爱,是文化弱势国家在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时对本民族文化的维护。在现实世界中,文化的本土化有时表现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歌颂,有时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排斥,有时则表现为两者。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伴生物,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只是单一的趋同性,它也可以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或抹去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由此可见,全球化只有通过本土的接受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正如奈斯比特所说“我们越是全球化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我们就越是做着符合人性的事情;我们越是承认我们的特性,我们就越想紧紧依靠我们的语言,越想紧紧抓住我们的根和文化”。

  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性文化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两个对立的矛盾进程:一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并趋于削弱和消失;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互补、综合,以及新的多样化的出现。也就是文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而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

  三、中国文化或文学的出路

  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双刃剑,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正如《全球化与文学•后记》中所说,“全球化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我们的处境。经济、科学技术、交通、通讯,这一切发展起来以后,无论生活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是地球人,都成了邻居。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自足,那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伤感,都已经成为过去。对此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是,在这个处境中做什么”。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要如何保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维护“文化主权”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文化蜂拥而至,不出国门就卷入国际文化的漩涡,文化的交流和冲突随处可见。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正是当今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处境。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只是仅仅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就可以了,在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中不断发展才是本国文化的出路。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立足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正确认识和评估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融合异质文化的能力。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一个“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对中国古老悠久历史的清晰认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文化民族性。我们有自己的琴棋书画的传统,有自己的“兴观群怨”的诗学宗旨,有自己独特的儒家思想。这种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的“主体意识”。只有拥有这种这种文化自觉再加上平等地看待外来文化的心态,现代知识分子才可能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清醒,才能够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于全球化下的文学,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中指出,在全球性语境下,中国人的时空模式、道器关系、传播媒介以及审美表现范型都将有所改变。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霸主地位必将被小说取代。文学受到影视的挑战,出现了由雅向俗的一个转向。同时,文学的审美价值评判上也是雅俗分赏。关于这一点,王宁在《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一书的前言中也指出,全球化在文化上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方面体现在,它“使得精英文化的生产,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变得日益艰难,如果处理不当,最终有可能导致新的大众/精英文化的等级对立”。

  在全球性的境遇中,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的发展既受制于本土文化,也受制于外部文化。一种文学要在全球化境遇中健康发展,需要本土文化独特个性的当下建构。因此我们应在借鉴以全球优秀文化为价值水准的普遍性视野的过程中,始终专注于自身的独特文化个性的创造和张扬。未来我国民族文学将会在承续和变异中发展,既继承和传续那些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气、风骨,体现文化中的民族性特质;同时显现出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碰撞、融合中所形成的带有异质色彩的新景观。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试论文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