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语言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22-07-15浏览:

  来源:大学·思政教研 2022年5期

  作者:夏迪娅·伊布拉音; 张淑敏; 徐少伟

  摘 要:文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流课程“初级维吾尔语精读”为例,旨在探讨语言类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期望能以点带面,将思政教育结合课程实际覆盖新疆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言;文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课程内涵式发展提出的重要指标。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纵深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课程思政”是为确保大学教学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开,并实现课堂育人功能提供保障必须要有的举措[1]。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有机融合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课程概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从1959年起招收本科生,1981年获批硕士点,1996年获批博士点,1997年获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进入自治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然成为新疆大学的特色专业,并且在2016年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色品牌专业,“初级维吾尔语精读”作为该专业初级阶段的必修课,更是获批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疆,面向社会,培养精通民汉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初级维吾尔语精读”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学生初级阶段的基础课、核心课,授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课程发挥情景式教学优势,以“听得更准、说得更好、读得更棒”为追求,让“零基础”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句,在生活化表达和创造性想象中积累言语交际经验,培养语感。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贴近生活。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和互动,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将具备一定的维吾尔语言拼读能力、听写能力、识记能力,掌握词汇1500个左右,初步掌握维吾尔语语法规则,为中、高级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课程以党中央方针政策及新疆大学办学定位为锚点,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语言类教学课堂,并将其贯穿课堂始终。围绕全面提高双语人才培养这一立足点,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

  二、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一)借助“开学第一课”大思政平台,讲好课程“第一课”

  1. “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

  “开学第一课”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以此为中介促进文化传承,彰显人文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2. “开学第一课”的介绍

  “开学第一课”是标杆课程的亮点,选取内容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且随着发展而实时更新。课程组织形式多样,打破千篇一律的老旧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其接受度,将所学理论结合于实践,把“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最大化。

  3. “开学第一课”的实例论证

  作为全面贯彻落实“思政元素进课堂”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开学第一课”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 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学第一课”主要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维护民族团结”“双一流建设”等为主题,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双一流”建设,再到师生如何去做,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新疆大学现状及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师生充分交流、讨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可以从中明确学习目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这这片多民族地区扎深根、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推动文化润疆与富民兴疆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二)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1. 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层面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出发,将思政元素纳入顶层设计,以统一标准化的培养标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2020年8月,在2017版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大纲,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集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开学第一课”及课程每一课,在教学大纲层面做出顶层设计。在学期初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提炼出每一节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民族团结、珍惜时间等元素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实现课程价值目标。教师在体现课程知识目标同时,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提炼、整合、加工课程内涵的思政元素,从细微处入手,避免说教,在引发学生知识共鸣的同时,促进其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2. 课堂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元素而不是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进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对于语言教学课程而言,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当中尤为重要,教师结合课程實际,从每课一句、词汇讲解、诗词进课堂等方面入手,把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1)每课一句

  每节课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结合不同阶段的授课内容为学生讲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学习“每课一句”的同时,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感,并且可以让学生在习作过程当中进行运用,更能体会到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例如:mεn dзuηgoluq.(我是中国人)、bejdзiη vεtinimizniη pɑjtεχti.(北京是祖国的首都)、bygynki i ni εtigε qojmɑ.(今日事今日毕)、hɑjɑtliq hεmmidin εlɑ.(生命诚可贵)、mεn vεtinimiz dзuηgoni qiz in sфjimεn.(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dзuηgo ɑrzusini εmεlgε ɑ urɑjli.(实现中国梦)。

  (2)词汇讲解

  在讲授新词汇,扩充生词近反义词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例句对词汇进行讲解。对于补充例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备课,例句务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教师讲到qimmεt(贵)一词时,可以补充例句:vɑqit ɑltundin qimmεt(时间比黄金都珍贵)。学生在理解例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中所包含的格词尾及比较句式进行学习和分析,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语音训练,让学生尽可能消除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语音训练,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焦虑,从而知晓学习语言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目标。语言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育学生坚毅的品格,才能增强学生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自信。

  (3)诗词进课堂

  创新性地将中华古典诗词的译文纳入课堂补充教学。如nɑmuvɑpiq i qɑ mɑqul bolmɑsliq.(事非宜,勿轻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朗诵,不展示文本,在锻炼学生听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感。通过教师朗诵,学生回答相应的诗歌原文,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并利用课余时间背记。利用这种补充教学模块,更能够使学生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榜样力量带动价值引领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之一。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领及个人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因素。在初级阶段,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做好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学习当中。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以往届优秀学生的学习历程为案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从正面影响学生。

  三、课程思政设计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因此,课程思政设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文化润疆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立足点,与所学课程紧密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文化自信,具体课程数如下图所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宝贵经验,是各族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课程思政中必须将其一以贯之。具体涉及传统美德、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等方面。如:

  案例1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第6课,对话中:

  A:sizniη ismiηiz nemε ?

  B:meniη ismim vɑη li.

  (A: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王力。)

  A:uniη ismi nemε ?.

  B:uniη ismi фtkyrdзɑn.

  (A:他叫什么名字?

  B:他叫吾提庫尔江。)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维吾尔语中问候的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在维吾尔语打招呼过程中要注意“siz”和“sεn”的区别,特别对长辈、师长绝对不可以使用“sεn”,更不能用“hεj”“vεj”来称呼他人或打招呼,这属于不礼貌行为;打招呼时也要注意一些肢体语言,不要出现不合时宜的动作;面对比自己年长、跟自己同龄、比自己低龄的不同人群,要注意不同的礼貌方式;师生共同重温日常生活中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禁忌,探讨礼仪的作用,以此加深印象,彰显礼仪之邦风采。

  案例2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第18课,词语中:oχ ɑ-

  如:(1)形动词+oχ ɑjdu→主观猜测,

  sɑqɑj ɑn oχ ɑjdu.

  (好像康复了。)

  (2)可口(两种形式讲解oχ ɑptu;oχ ɑjdu),如:

  ɑpɑmniη tɑmiqi bεk oχ ɑjdu.

  (妈妈做饭做得香。)

  tɑmɑq bεk oχ ɑptu.

  (饭太可口了。)

  讲完词语的这两种形式和用法后,提醒学生:假期回家后,爸爸妈妈给你们做饭,品尝后一定要对父母说“oχ ɑptu”,让父母高兴。要让学生知道,不管任何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夸奖不只属于小孩子,父母也需要被认可。通过时常夸奖父母、关心长辈,承担起作为子女、晚辈的义务。我们要学会感恩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不仅是革命斗争的时代产物,更是中华民族斗争实践的高度凝聚,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身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奋斗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忘却革命先烈的牺牲和英勇,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下呈现出的复杂局面,更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赋予革命文化时代印记。如:

  案例3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第17课,对话中:

  A:bygyn 7- ɑjniη 1- kyni.

  B: undɑq, bygyn pɑrtijεmizniη tu ul ɑn kyni.

  (A:今天是7月1日。

  B:是的,今天是我们党的生日。)

  讲到这时问学生:“党的生日为什么是7月1日?”学生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吧?“一大”召开的时间……”由此就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的过程讲述给学生,并解释党的“一大”于1921年7月召开,但在战争年代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从查证,因此,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正式发文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即为党的生日。紧接着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重大事件进行简要介绍,提醒学生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4]。新时代大学生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提炼优秀的文化价值,如:

  案例4

  “初级维吾尔语精读”第11课,对话中:

  A:hε , rɑst. εtε dфlεt bɑjriqi t iqirimiz dзumu.8 dε turimiz.

  B:εmisε , t irɑ ni фt yryp jɑtɑjli.

  (A:哦,对了,明天我们要升国旗,明早八点起。

  B:行,那我们关灯睡觉吧。)

  通过此段对话,教师向学生提问,如:

  A:dфlεt bɑjriqi qɑndɑq rεη?

  B:dфlεt bɑjriqidɑ qɑnt ε bε burdзε klik jultuz bɑr?

  C:bε jultuzlug qizil bajraqiniη qandaq simvolluq roli bar?

  (A:国旗是什么颜色?

  B:国旗上有几个五角星?

  C:五星红旗有什么象征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并展示国旗图片,让学生自行回答;和学生一起回忆升国旗的流程以及国旗的象征意义;向学生介绍升国旗的时间和场所,如学校、社区、驻外使馆等在每周一或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除此之外,还要介绍国旗悬挂的注意事项,探讨升国旗的意义及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性;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爱国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进行深入交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反思

  在课程思政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但也需清晰地认识到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通过学生的反馈以及对思政内容进行反思,以下三点可作为突破口用以打破桎梏、推陈出新。

  (一)拓展延伸

  目前的课程思政主要是教师对词语、对话、课文内容进行延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反复打磨,以此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补充课程思政内容。

  (二)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应与时俱进,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还能紧跟时代脉络,体味时代精神,如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将勤俭节约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结合;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时,可以提及抗疫英雄事迹、国家的发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赋予课程思政新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值得关注。

  (三)加强引导

  课程思政应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做到思政元素润物无声[4],而非生硬地说教、突兀地嵌入,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上课时间,如何让学生学会向内求于心,修身正己,向外求于道,坚定无畏,最后落实于行动,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学生评价及反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最为显著。通过对2020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全部受访者认为课程组织形式合理可行;98.18%的受访者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多样,可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96.36%的受访者建议往后继续采用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能够为其学习语言提供很大帮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课程思政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

  课程思政并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坚持和有机融合,高校的每门课程都责无旁贷,而语言类专业在用本专业语言说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反馈环节,不仅有助于检验专业技能,还能使课程思政内容深入人心,进而做到自行巩固和吸收。这一切都需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5],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应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思政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研习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教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不会拘泥于课程思政的几分钟,而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交织在一起,贯穿始终,不断更新课程形式、丰富思政内容,引领学生紧跟党中央脚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功能,充分激发学生“善学”“善思”“善为”“善成”[6]。

  参考文献:

  [1] 翟婧伟.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07.

  [2] 马振清,杨礼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及其生成逻辑[J]. 河北学刊,2020,40(02):201-206.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4] 汤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 红旗文稿,2019(19):31-32.

  [5] 牛达.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2):37-40.

  [6] 杨选. 第二外语法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J]. 汉江师范学院报,2021,41(01):140-144.

  [7] 赵国祥. 上好“开学第一课”迈好大学第一步[N]. 河南日报,2020-10-23(12).

  推荐阅读:ssci论文怎么做好语言润色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思政元素融入语言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6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