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21-03-19浏览:次
【摘要】刘半农在国文教学实践中确立了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刘半农为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开拓,对后来的语文课程教学探索发挥了引领作用,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刘半农,应用文,语文教学
刘半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也是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刘半农自1916年起相继在上海实业学校、中华铁路学校、北京大学预科执教国文课程时开展了“应用文之教授”实践探索,确立了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刘半农为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开拓,对后来的语文课程教学探索发挥了引领作用。
一、确立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
刘半农确立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是在反思传统语文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古代学校语文教育杂糅于经义教育之中,以培养治国精英为目标。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设置“中国文字”课程、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置“中国文学”课程,标志着中国的语文课程开始从经义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章程中关于课程任务的规定,体现了服务于生活实际需要的思想。但使这一蓝图变成现实,还有一段艰辛的历程。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实践探索就是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依据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理性认识而展开的。
刘半农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确立了应用文教学在现代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作为文学革命的健将,刘半农对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文学主张给予积极响应,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讨论了“文学与文字之作法之异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为语文教育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中,刘半农认识到传统语文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批评了新式学校沿袭旧式教育的误区,批评有读书数年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进而提出教学宗旨:“只求在短时期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基于这一宗旨,刘半农主张重视应用文教授。他对应用文和文学文进行比较,指出应用文侧重于在字义、文法、论理学方面的要求,即“通”的要求;而文学文侧重于修辞学的要求。关于应用文的外延,刘半农并非拘泥于职业需要强调狭义的职业应用,而是关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他指出:“应用文與诗歌、小说、戏曲等纯文学相对待,是适应实用的文章,短篇的如日记、信札、游记,长篇的如整部的史书和地方志,都可以说是应用文。”可见,刘半农关于语文教学宗旨的阐述,“既揭露了封建语文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种种弊端,也批判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实用主义观点”。本着重视应用文教学的观念,刘半农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写作文体的要求作了详细论述,归结起来,其要求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言语形式符合现实生活交际的需要,二是思想内容符合现代精神,这与文学革命中从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两方面倡导革新是相契合的。
刘半农强调重视应用文教授,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尊重,有利于推进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在古代就有文章要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思想,如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n,但总体上看,传统语文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不够的,学生读写的文章与现实脱节。清末兴学以来,这一弊病逐渐引起重视。刘半农关于应用文教授的思想发表之后,对应用文读写的强调成为语文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920年国民小学的“国文”课程改名为“国语”,1923年小学、初中、高中的“国文”课程统一改名为“国语”(仅高中有选修的“国文”),课程纲要中更清晰地体现了对生活实际的重视。在学术研究中,应用文的教学引起广泛重视。1920年陈启天在论述中学国文教学时,将文章分为应用文和美术文两大类,指出:“中学是普通教育,应该注重应用文,略为补助以美术文。”又将应用文分为两类:“叙述事实的是写实文;推论理性的是论文。”他还指出,中学阶段应该注重写实文与论文兼顾,而随着年级升高,重心要从写实文转向论文。1935年夏丏尊、叶圣陶合编了教材《国文百八课》,他们指出:“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研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将应用性的文章编入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40年叶圣陶更明确指出,国文的范围很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叶圣陶这里所说的“普通文”,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刘半农所说的应用文是一致的。
刘半农重视应用文教授的思想,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课文的选编讲读、作文的命题与评改、语文学业评价等方面,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整本书阅读”。笔者对中小学的调研发现,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一线教师推荐的书目,主要集中于小说,其次是诗歌和散文,鲜有实用性的文本。再比如,关于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从每年媒体上公布的“满分作文”来看,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有文采”,在文体上几乎都是文艺性很强的散文。诸如此类问题,反映出语文教育界对实用性文本的观念还有待更新。
二、建构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范式
刘半农对现代读写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了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但总体上看,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规律的遵循和对课堂结构的探索还是不充分的。清末兴学以来,我国引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中对学习规律的探讨有了发展。1914年《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提出“养成学生之自动力”的要求,反映了对学生主动精神的重视。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中,吸收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精髓,深刻洞悉教学中一些教师违背学习规律强行灌输的弊病,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范式。
推荐阅读:语言障碍相关论文文献怎么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刘半农国文教学实践探索的历史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5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