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20-01-15浏览:次
摘 要:张新民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和书院教育实践,致力于以阳明学为中心的宋明义理之学,兼及嘉乾汉学,尤于贵州地域儒学史研究贡献为多,并特别注意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张先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注重天命直觉的内在体验,讲求汉宋佛道的贯通和大小传统的互动,主张以活泼泼的生命境界为导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
关键词:张新民 儒学 贵州 王阳明 书院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季刊)创刊于2012年,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主办。按照办刊宗旨,严格把握宣传导向,畅想主旋律,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收。目前,已出刊(014)期,发表300多篇论文。
王阳明龙场悟道,过化存神,心学之火遂在黔中大地代代相传。五个世纪以来,包括心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穿越历史风烟曲折前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迎来了复兴的春天,贵州儒学的研究及其传播亦重新拉开序幕,一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学者,张新民先生即是其中的巨擘。张新民字止善,号迂叟,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主要创办者兼首任院长(现为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主要创办者兼会长,学兼中西,通贯儒学、史学、佛学为一体,和乐坦易,笔耕不辍,从教四十年余,诲人不倦,奖掖后进,门人私淑,英才云集,被学者称之有“醇儒气象”1。
一、阳明学的历史考察和体验解读
张新民先生素长于经史之学,又兼多年研习佛学,有静坐之实功,故其阳明学研究不仅多从文献考证入手,还往往表现出东方文化的体验式思考。作为贵州阳明学研究第一期的重要人物2,张先生先后在贵州师大、贵州大学带领学者团队,致力于阳明学研究,形成了地方特色。《阳明精粹·哲学探微》是其多年来对阳明学进行思考和研究的集成之作。
(一)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历史考察
知人论世,王阳明的学术与生平紧密交织,“把握其哲学思想又不能不先了解其一生事迹”3。张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就不断对王阳明生平及其家世进行考证,疏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心理形成路程,尤其集中于“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是阳明学的发端,是王阳明心灵世界的转折,是对贵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明代思想史演进都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张先生将王阳明思想品性的风格形成追溯到其家族累世积德的好学孝友之风1,更是将“龙场悟道”作为王阳明早期驰骋文辞、泛滥释老等尝试中对各种思想资源进行广泛吸收的结果2,认为放弃辞章、转向佛老是王阳明最终将繁琐向外认知转为简易内向体认工夫的标志性变化,“龙场悟道”即沿着这一思想逻辑而形成。3在龙场之前,王阳明“尚学无宗主,始终徘徊在各种思想力量的冲突和碰撞之中”,有着心之理与物之理判然两截的内在问题意识和焦虑,龙场之后,其“学问宗旨已清晰可定”4,最终获得了“精神之大自由、大自在”5。之后阳明学的核心命题如“知行合一”与“良知教”等都是龙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展开。
张先生认为王阳明“悟道”从学术史而言与陈白沙之间还有紧密关系,并对其早期交游作了精密考证。张先生指出,陈白沙之与阳明的学术联系在湛甘泉,甘泉是阳明“由二氏之学转向儒家正学的真正诤友”,对阳明“影响不可谓不大”,王阳明不仅在《别湛甘泉序》中指出甘泉之“自得”之学即其夫子自道,清人张杨园、近人马一浮也都做出过相似论断。同时,张先生依据耿定向《先进遗风》考出白沙另一弟子许璋,又据庄昶《定山集》及《明文海》中《送许生还上虞序》考出李承箕,又据白沙《送李世卿还嘉鱼序》钩连出白沙与李承箕及其弟李承恩的关系,又据《明儒学案·许先生圭璋》及王阳明《寄梁郡伯手札》等史料复佐之以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等文献,说明许璋虽未游于白沙之门,而仍得白沙学之实,进而与阳明交游,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白沙对阳明的学术影响不仅有学术思路的相近性,更有学術脉络的承接演进。
阳明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先立乎其大”,因此,“龙场悟道”看似是一个具体事件,其实事关整个阳明心学脉络发展和结构形成。张先生指出,阳明自龙场之后,“虽随一生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成熟,但目的旨趣始终前后一贯,所以他的思想变化,乃是‘教’的变化”7。这与程朱理学逐渐积累知识而导致学术思想质化是绝不一样的。“龙场悟道”除了具有这样的时间性意义之外,还在空间上深刻影响到贵州思想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自汉代舍人、尹珍以来,儒学大传统即不断传入黔地……但至少迟至明代中叶以前,贵州历史上仍从未出现较具规模的地域性学派。真正的地域性思想学派的形成,仍要到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才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历史条件和学术条件。”8这样,“龙场悟道”就成为贵州文化史形成的奠基性部分。
(二)阳明学直觉体验解读的拓展
张新民先生的阳明学研究除“龙场悟道”之外,尤其集中在“四句教”“致良知”“静坐”等重要命题。一般而言,学术界对阳明心学主要是哲学诠释,基本表现为西方逻辑分析的名言表述,张先生更为注重超验和本体世界的生命体验式解答。
“四句教”包含有阳明对心、知、意、物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王阳明晚年思想大成的最集中表述,历来聚讼纷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张先生就连续发表论文阐述其对“四句教”的看法。张先生并未对相应概念一一对比西方哲学术语进行格义,不是将阳明学对象化,而是试图还原其本意,并与佛、道两教进行比较,从体验的角度认为王阳明所谓的“无”乃是“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杂的形上虚净本体,它主要把握本体的至善,进入道德的自由超越境界,在空寂中似有生生化化之妙用”9。“无恶无善”乃是“太虚之无形”,一切“有”皆从此虚净无形中生出,因此王阳明仍然持守着儒家精神的发展方向。尽管如此,张先生后来还是倾向于将阳明学的“上一截”即本体等同于佛老,认为“儒、道、释三家所同者乃在体”,甚至认为三教“下一截”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儒家是在一切存在中维护一切存在,道家是在一切存在中调整一切存在,释家则是在一切存在中超越一切存在”1。可以看出,张先生对阳明学的诠释事实上力图合三教为一,表现出其重视超验和本体世界的一贯诠释思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张新民先生儒学研究、实践和思想述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5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