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9-11-07浏览:次
摘 要:淮夷名称最早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1](P6)(王国维:《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淮夷部落兴起于西周中期,至秦统一六国才归服中原。淮夷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因为文字记载内容有限,今人研究淮夷历史风貌多通过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挖掘,如:兮甲盘、驹父盨、师□簋等。通过研读《诗经》中淮夷的相关文字,探寻淮夷文化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拓宽淮夷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诗经 淮夷 淮夷文化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国家民委主管、大连民族学院主办的刊登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一、《诗经》作为史料研究的重要价值
重真求实是先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立足于现实社会,展现了五百年间西周由盛而衰的社会风貌。所谓“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2](P126),《诗经》的“周颂”“商颂”和“鲁颂”,都是为宗庙祭祀而作的“政治、教化”诗。在“大小雅”中,亦有大量歌咏朝觐、宴饮、征伐、狩猎、婚姻的诗作。《诗经》是我们华夏民族上古生活的生动写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的雅、颂部分,反映周、商部落发展情况的一些记事诗,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中<大雅>中的《崧高》《江汉》《常武》;<鲁颂>中的《泮水》《閟宫》等诗,记述了淮夷部落在周代的发展情况,对研究淮夷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淮夷文化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江汉》毛传:“淮夷,东国在淮浦而夷行也。”[3](P573)淮夷部落以鸟为图腾,滨水而居,活动区域大致在今江苏北部,包括现在的淮阴、盐城、连云港、扬州等地区。清代学者胡渭指出:淮夷生活的范围“今淮扬二府近海之地皆是。”[4]金景芳先生认为,“淮夷,在今江苏清江、阜宁间。”[5](P269)结合一些地方志资料(《盐城县志》,《淮安府志》《阜宁县志》等均称其为淮夷故地)我们大致可以断定,淮夷的活动中心在淮阴、盐城之间,势力影响达及南通。[6](P85)
淮夷位于淮河中下游,西控汉水;南接楚、舒、吴、越;东联黄海;北依周朝王室。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周王朝不得不收服淮夷,得之便能够控制整个东南,反之,便会处于西、南两面攻击之中,造成大规模的战乱,从而导致王朝的衰败乃至危亡。[7](P18)所以,与淮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性相一致,在历史上,淮夷具有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
周王朝时期,淮夷在政治舞台上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其中,西周时期,淮夷在军事上不断给周王朝的统治带来沉重压力,虽然周人多次耗费物力南征,但始终没有达到消灭他们的目的,他们仍然长期存在于江淮之间。淮夷的活跃使其政治上多次改变周王朝东南地区的局势格局,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周王朝的灭亡。淮夷不仅与当朝的统治者长期抗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与各诸侯国之间往来频繁,参与大国争霸的斗争。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始终存有一席之地。其重要的政治地位是周王朝周边任何部族都无法比拟的。
古淮夷的俭朴淳固之风与其不发达的经济生活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淮夷多临海而居,土壤的盐碱性较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淮夷的锄耕农业十分落后。因其农业生产的限制,虽物产丰富,但仍无法满足物质生活资料需求,人们只能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以最低限度地满足生活需要。淮夷人民坚守其俭朴淳固之风。中国的民俗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对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吴楚齐鲁等地民俗风情的论述,至今犹能见其踪影。《淮安府志》卷二:“旧黄河(按:黄河改道流经江苏北部之故道)以北地,近徐海。民俗类直朴、尚武力,有敦庞纯固之美。”[8](P105)《隋书·地理志》:“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9](P887)
在铁器使用推广之前,淮夷土地虽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但该地的许多物产也是周王朝所必需的。淮夷临海而居,渔业资源丰富,盛产珍珠和美玉。淮夷出产的瑶琨之类的美玉,以及象牙、犀皮、孔雀之羽、牦牛尾毛等周稀缺的珍奇,都是周王朝的必需品。更重要的是《诗经》中提到的淮夷要向朝廷贡献“金三品”,以及淮夷特产的贝壳,作为周王室珍贵的装饰品和货币使用。
不仅如此,淮夷还向王朝进贡桔、柚等时鲜水果。由此可见,淮夷拥有丰富的资源。结合孔氏《传》和孔颖达《疏》可知:徐州在上古时期,土地属上中,则农业生产的水平是不会低的。该地向王朝进贡的“五色土”,是立社分封所用的必需品,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土地,是极其珍贵的。所产的名叫夏翟的雉毛为旌旗所必须的装饰。峰阳孤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品木材,泗水之涯所产之石可以造磬。另外,淮夷之民善于养蚕织布,其中黑缯、白缯等丝织品更是其特有的物产。[7](P20)
淮夷商贾在周朝集市上做买卖,服从政府官员管理,交纳赋税,否则,要受到惩罚。周室从淮夷聚敛的大量财富,除用于挥霍外,主要用于对外的战事。从西周初年开始,中原地区就一直处于四夷方国的包围之中。当时,东方有淮夷、徐戎,南方有荆蛮,东北方有北戎,西北方则有俨犹。他们不时侵扰中原,对周王朝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以猃狁的势力最强。
《采薇》载曰:“靡室靡家,俨犹之故。不逞启居,俨犹之故。”[10](P137)俨犹是位于周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南进与周人争抢资源。在俨犹的骚扰下,周人的安稳生活得不到保证。据《桑柔》所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自西徂东,靡所定处”“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民之未戾,职盗为寇”[10](P278)。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名不聊生。至宣王初年,又遇上大旱。
可知农业荒废的严重,经济几乎濒于绝境。为了实现中兴大业,必须反抗外敌的侵略。宣王对淮夷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征集,是在北伐俨犹战争最剧烈时进行的,显然是由于北方战争急需物资。结合下文《兮甲盘》的记载周朝申令淮夷商贾必须到周朝设置的集市上贸易,并严令禁止究贾的私下交易,不难看出,严格的控制商贾贸易,目的在于利用官市广集财源,充实府库。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宣王加强了对淮夷地区的剥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诗经》中的淮夷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4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