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异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的新发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9-09-18浏览:

  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危机论”不断高涨,国内外学界纷纷探寻新的出路,提出了很多思路和方法路径,其中世界文学和变异学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尝试。二者各具特色,都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知度,尤其是变异学理论,虽然产生较晚,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它的出现是对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个整体性补充。最后,本文提出,作为一名比较文学学者,我们不能唯西方学术论,在借鉴外国理论的同时,坚持本我立场,来思考和探索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变异学

文学期刊投稿

  一 引言:在“危机”中前进的比较文学学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拥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因其自身的灵活性,该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有的甚至发展演化为所谓的“危机”。然而,争议与“危机”并没有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绊脚石。在学者们的努力下,每一次“危机”都最终转化成比较文学向前发展的一次转机。总体来说,截至目前比较文学学科共遭遇了三次大的“危机”,其中第一、第二次“危机”都分别被“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成功拯救,而身处当下多元文化时代的第三次“危机”还没有彻底解除,比较文学家们还在试尝百草,以期找到真正的灵丹妙药。

  第一次学科“危机”由意大利学者克罗齐(Bendetto Croce, 1866—1952)对比较文学的责难为导火索展开。克罗齐认为,比较文学只能算是一种不科学的比较的方法,不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面对这一质疑,以法国学者为代表的比较文学家们,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法国学派”,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感召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秉承“比较文学应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与体系性”的观点,将研究的范围缩小,指出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①。通过放弃“比较”、注重“关系”,“法国学派”顺利消除了克罗齐引发的质疑,但正是这种“过于强调事实关系、忽略文学性”的做法,使比较文学陷入了第二次“危机”之中。

  1958年,韦勒克(René Wellek)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指出了“法国学派”的问题,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主张回归文学性。随后,“美国学派”的雷马克(Henry H. Remak) 进一步阐述,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②。这一定义的出现,使比较文学成功跳出了“法国学派”研究的瓶颈,不仅回归了“文学性”,而且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但是,“美国学派”的研究也并非完美无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研究内容“千罗万象”,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新的麻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使比较文学学科发生了改变,“比较”被无限放大,“文学性”被弃之一边;与此同时,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跨学科研究等各种新理论的涌现,导致了学科的“泛比较文学化”。在这种学科发展态势下,一些比较文学学者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注意到了当中的危险,提出比较文学再一次陷入了“危机”,并在某种程度上趋于“死亡”。于是,比较文学学者们纷纷反思,开始寻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截至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已经进行了诸多努力与尝试,提出了很多思路和方法路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尝试分别是在西方学界获得“重生”的世界文学和中国学者提出的變异学理论。

  二 世界文学——西方学者应对学科危机的新策略

  1.多元文化时代下的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西方学者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应对策略,它不仅提倡回到文学研究,而且关注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元素,成为了近些年国际比较文学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关注的焦点,出现了诸多对其进行界定的理论性尝试。比如,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在其专著《文学世界共和国》(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中指出:“真实的世界文学,除了杰作之外,还应包含边缘作家的作品。”③在探寻将边缘作家的作品纳入世界文学大厦的路径过程中,卡萨诺瓦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指出全球文学领域的不平等。与卡萨诺瓦异曲同工的是,美国学者弗朗哥·莫莱蒂(Franco Morreti)也将世界文学描述成一个“不平等的整体”,认为“世界文学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系统;正是这种变化性,将系统构成了一个不均衡的整体。”④莫莱蒂强调,他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不同于歌德和马克思所希望的“一致性”。在他看来,身处多元文化时代的世界文学,应该是由各种各样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构成;这些作品不分国别,既有来自欧美国家的,也有出自非西方作家笔下的。与卡萨诺瓦和莫莱蒂看法不同,桑德拉·伯曼(Sandra Bermann)将“世界文学”视为一个 “专门研究外国文化与主体文化相遇的空间”⑤。苏源熙(Haun Saussy)更看重世界文学作为集合的概念,认为 “应该去发现全世界文学交流的结构,挖掘作为全球文学史的世界文学典范,探索文学流派的国际流传史。”⑥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指出世界文学是“一种流通和阅读的模式”,“这种模式既适用于单独的作品,也适用于物质实体,可同样服务于经典名著与新发现作品的阅读。”⑦在达姆罗什看来,流通、阅读与作为有效阅读方式的翻译,是评价一部世界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阿里·贝达德(Ali Behdad)与多米尼克·托马斯(Dominic Thomas)则把世界文学看作是一种“探索文学的流传、生产、接受和阐释新模式的框架”⑧。此外,谢平(Pheng Cheah)将世界文学描述成一种“制造世界的活动”⑨。

  2.世界文学所被赋予的学科发展重任

  在这股研究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坚信世界文学可以解决比较文学学科的现有危机,成为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克莱门茨(Robert J. Clements)早在1976年就曾预言“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⑩。希利斯·米勒(Hillis J. Miller)也曾提过,比较文学有两个发展趋势,其中“一个选择是世界文学”11;后来他在2011年又专门撰文《全球化与世界文学》,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是世界文学的时代”12。 大卫·费里斯(David Ferris)也在2011年提出,“比较文学现在必须变成世界文学”13。在多明戈兹(César Domínguez)、苏源熙及比利亚努埃瓦(Darío Villanueva)看来,作为跨文学理论的比较文学将最终走向世界文学,因为“跨文学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为世界文学提供解释。”张隆溪的专著《从比较到世界文学》(From Comparison to World Literature)从书名到内容都明确指向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在他眼中,“当今世界文学的崛起绝对是一种趋势。”14总之,世界文学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在西方学界已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推荐阅读:《长江文艺评论》(双月刊)创刊于2016年,是由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综合性文艺评论双月刊,以文学评论为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变异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的新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4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