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8-08-14浏览:

  摘 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 审美教育缺失, 导致学生没有树立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就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进行简要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改革; 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一) 审美教育的含义

  从微观角度来看,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宏观角度来看,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一切美的形式来感染人、教育人, 从而对个体的心灵、体态、行为及语言等进行美化, 从整体上提高道德与智慧。在这一过程中, 美可以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也可以来自物质或精神产品。对于学生来说, 审美能力是一种抽象化概念, 包括学生的审美感受、鉴赏与想象等。审美过程的实现以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为基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审美教育的实施, 必须要基于审美思想, 并引导学生树立美的辨别意识,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审美教育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的实施, 能使学生建立优良的审美心理素质, 为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美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同时, 审美教育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使其感悟美、追求美, 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仍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呈现单一化特征, 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 限制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 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不足, 社会认可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部分教师单纯重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开展, 甚至很多教师都认为审美教育不重要, 存在放弃开展审美教育的现象。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多要求学生机械性地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 学生并未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内涵, 缺乏审美教育。教师没有将审美教育合理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 自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使其树立审美意识。同时, 社会上也普遍不看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认为审美教育是虚幻的, 并无实质性内容, 这种思想势必会影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 制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提升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审美体验

  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若要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使学习富有趣味性。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采用不同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雷雨》等戏剧教学中,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增强课堂的情趣,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再别康桥》等诗歌教学中, 可以采用表演式的朗诵法, 让学生在朗诵中发现美、感知美, 形成学习兴趣;在《马桥词典》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教学中,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走访作家, 考察故事的来源, 增强文学学习的趣味性;在《夸父追日》的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音频、视频, 以影像展示的方式展现壮阔的场面, 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使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挑战的宏伟气魄, 感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启迪学生思维

  当前的审美教育多通过课堂进行, 在保证学生对文学学习感兴趣的前提下, 还要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 通过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启迪思维, 使他们形成审美意识, 主动发现美。比如, 在李白《行路难》的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经典名句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介绍李白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生平和性格特征等相关资料, 为引导学生感知诗的内涵、体会诗的情感做好铺垫。接着, 教师可以半开放式的方式, 就该句诗的内涵及包含的作者情感展开师生对话, 由生问师答或师问生答的形式进行思维的碰撞, 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或让学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通过查找资料、制作PPT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只是“顾问”“监工”, 让学生通过探索感知作品的魅力, 形成对美的认知。

  (三) 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创造力

  当前, 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一般来说, 性格外向的同学, 表演才能通常较高, 对于这些同学, 教师可布置演讲作业或朗诵表演任务, 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美的认知, 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或朗诵引导其他学生感受美。而对于富有创作才能的学生, 教师可让其仿照作品完成类似的创作, 继而在分析他人和自身作品的差异中, 感受原作用词的巧妙、内涵的深厚, 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提升审美情趣。总之, 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学训练, 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当然, 因材施教的文学训练要建立合理的、有差别的考评机制, 以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动力, 积极参与, 不断获得对汉语言文学新的认识, 丰富审美体验。

  (四) 科学选择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选取汉语言文学作品, 确保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学作品日益丰富, 但也表现出良莠不齐。而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 就必须科学地选择文学作品。那么, 如何科学地选择文学作品呢?首先, 应选择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有思想的厚度和温度, 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人生, 赋予学生美的体验, 以客观的态度审视问题。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作品。一些作品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但若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能使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就不会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所以, 审美教育要依据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及其自身的心理接受特点, 选择与之生活较贴近的作品, 让学生在理解该作品、与之形成共鸣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进而深入地思考人生、社会等诸多问题, 形成健全的审美品格。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审美教育, 应全面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整体情况, 了解学生的审美水平及思维发展特征, 深入挖掘审美因素与艺术境界, 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创新审美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 2015, (15) :152.[2]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5, (5) :129-130.[3]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 :11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4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