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发表浅谈语言学的新发展管理制度模式及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5-04-09浏览:

  摘要: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关键词:语言学,语言技术,论文刊发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客观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系统的学科理论,顾名思义[3]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实证科学。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语言学家发现了印欧语言与梵语之间存在类似之处,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旨在寻找各种语言的原始语。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一一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过程;也包括神经平面上的神经激活的过程。

  认知科学有三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

  认知工程学: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心智语言赋予我们更大的假设空间,但假设论证难度很大;大脑语言提供我们生理载体的特征,但现代高科技不允许我们直接观察到语言认知结构及其操作;语言工程无法让我们看到自然语言的生理特征,也无法揭示语言的认知生理结构,但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复杂的假设,扩展应用领域。

  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语言系统,研究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过程,表述机制和过程的概括性神经抽象,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在机制和操作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思维的连通关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论目标,认知取向是合理的选择

  认知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类自身思维的转变。受这一科学大思潮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认知色彩。认知科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类运用许多符号系统来实现沟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符号系统中,最完整、最复杂和最实用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系统。认知科学的一个最主要客体就是解决语言符号的形式化处理问题,实现对于人类自然智能之模拟的人工智能必须以语言作为符号载体。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生成语法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曾经激发了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热情,认为只要把语言系统的句法结构和关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在认知科学家却认识到如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便开始进入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视野

  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是某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单个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系列经历了相对独立发展进程的理论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和认知语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框架语义等)两大部分。(唐树华、田臻,2012:62)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他们主张运用从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其中还包括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演变、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3.关注认知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王寅,2007:29)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主要有四种理论方法:

  1.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上。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2.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体,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都是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认知语法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

  3.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

  第二,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

  第三,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一个范畴涉及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隐喻和转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

  第五,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

  4.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构式语法中,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构式语法认为,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即语法构式。构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语用信息”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从而组成语法构式。

  5.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这个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心理空间是无法表征的。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牵涉自身的建构。心理空间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概念整合理论”。它对语言研究(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Langacker(1987:2)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

  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

  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文旭,2005:651)

  Lackoff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的承诺:

  其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其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

  文旭(2005:651 653)认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则只代表了两家之言,并未包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因此他认为,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发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这一原则表明,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百科语义原则

  词即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一属性模型定义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和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义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语言学的理论,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语言论文发表浅谈语言学的新发展管理制度模式及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2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