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4-07-24浏览:次
摘要:古村落文化包含了生活民俗、民族语言、民间音乐、曲艺舞蹈、武术杂耍、民间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丰富内容。而对于生活民俗或是习俗文化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可保留和记录的更少。我们选择自梳女这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其一便是它是岭南地区特有并且极少人知道的一种特殊习俗文化;而今自梳女仍在世的也只剩少数,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关键词:老习俗,冰玉堂,自梳女,书籍装帧
中图分类号:G03
(一)前言
作为文化的活化石,以及它带有的文化特殊性,我们最终选择以书籍装帧设计来对它进行记录和传播。在一开始的调查到实地的探访和最终设计的定稿与制作,我们都将自梳女文化的独特性和真实性作为首要考虑,确保设计最终的呈现达到与自梳女气质相符合。以下便是我们对自梳女习俗文化的研究采访成果以及我们的书籍设计实践成果。
(二)概况——她们为何“自梳”
如今,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许多开放的中国女性不再将结婚生子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不婚。却不知早在封建社会的时代,我们中国已出现了一批不婚主义的女性——她们就是自梳女。
最早的史籍记载提及自梳女风俗的是番禺任氏所修的《县志》——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里面提到:“国朝百年来,番禺一县,其所所称贞女者不绝于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 ”她们从懵懂的少女时代就立誓终身不嫁,自食其力,赡养老人,帮扶兄弟。她们一生清苦,晚年却依然豁达从容。
自梳,女子自行编发而髻,立誓独身不嫁之仪式。经过仪式之后的不婚女子称之自梳女。
而自梳女为何要不婚?可以分为四层原因。
其一,自古传承下来的不落家的婚俗残余。从中原文化的角度看,女子适龄不婚是有违伦理纲常的行为,而在粤地,自古就有这样 “不落家”的假婚风俗 ,不婚的行为并不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阻碍。
其二,桑基鱼塘及缫丝业的发展。粤地水热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古时人民富足,人口稠密,且出现男少女多的现象。因为男少女多,家庭单元多由女性组成,孤儿寡母的现像十分常见。使得女子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
当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兴起,女性的劳动参与度更是大大提高。咸丰《顺德县志》记载:“惟顺德在皆水乡,舟船所达,川流围绕,阡陌交通,故力农尤便,至于桑田、鱼池之利,发出蚕丝,男女自食其力 。”由于种桑养蚕都不需要比拼体力,女性也就成为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女儿出嫁会对娘家造成劳动力的重大损失,因而不落夫家和自梳都会得到娘家的默许。
民国时期,曾出现过自梳的第二次高潮,当时世界经济危机,丝织品销量锐减,加上日本的人造丝倾销。大量的缫丝工厂倒闭,桑丝业衰败。妇女谋生变得异常艰难,又听闻南洋挣钱容易,便纷纷远赴南洋,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做女佣,俗称马姐。而这些女性中大部分都成了自梳女,有的是去南洋之前便是自梳女,有的因为去时年幼加之男女交往颇多约束,错过了婚嫁的年纪,也成了自梳女。当时在新加坡等地还有自梳女自发组成的盟会,平日互相帮助安慰。
现居顺德冰玉堂中的年迈自梳女,许多都有新加坡务工的经历。
其三,剧烈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运动发生时,珠江三角洲都是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发源地。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思想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变得越来越开放、自由。妇女摒弃了缠足的封建残余,开始接受天足观念。人们在衣着款式上也开始追求新颖和时髦。这给自梳女产生提供了良好社会基础。其四,崇尚贞节、自由的价值观念。自古就有政府褒奖为贞节烈女的传统,使之成为一个社会观念,他们过分强调贞节,导致女子将贞节视作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并且还出现了为养亲不嫁的孝女。加上西方崇尚自由和尊重女性的思想传入,也感染了许多的女性。这些都让自梳女的守贞提供了社会支持和法律支持。
其五,而对于自梳女自己来说却又另有五个原因
1. 视婚姻为畏途,昔日女子做为人媳妇十分不易,既要伺候公婆,相夫教子,又要操劳家务农活,更要受公婆、丈夫、妯娌姑嫂的气,当时自梳女见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鸡公仔,眼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老爷话煮,安人话蒸,蒸一钵,煮一钵,又蒸又煮都唔中意,拍起抬头闹出街。三朝打烂三条夹棍,四朝跪烂九条裙。”她们从小耳闻目睹,每每不寒而栗。此外她们不时受到独身的自梳女的影响,因此,不少女孩少年时代就相约不嫁
2. 当时盲婚哑嫁。丈夫素未谋面,也不知人品才学,直到揭开面纱才得一睹,这如同赌博的婚姻,令当时不少女子宁愿自梳不嫁也不敢贸然跨向婚姻。
3. 顺德有一些传统风俗,“阻头不便,跨头不详” ,当时,兄弟姐妹结婚时间严格按长幼有序进行。所谓“阻头”,就是兄姐不能按时婚娶导致弟妹婚期延误,“跨头”,就是弟妹嫁娶先于兄姐。“阻头”和“跨头”在当时都为人所诟。因此,家中女子成年后,不想出嫁或者其他原因而未能出嫁,但又不想影响弟妹婚事,只好自梳。因为梳起视为已出嫁,弟妹结婚也就不算“跨头”。
4. 家境贫寒的家庭,父母需要留女儿帮助料理农活和家务,加上嫁女儿需要准备嫁妆等开销也很大。有一些女孩则因父母早丧或者体弱多病,弟妹年幼,在亲人劝说下自梳不嫁,留下维持家中一切
5. 此外,还有不少日夜在缫丝厂工作的女孩,整天忙于缫丝,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终身大事,待到萌动此念时,却发现自己已进入大龄青年行列,她们也就不想花太多时间去谈婚论嫁,干脆挽发自梳。当然,也有一些貌丑体残的女子,乏人青睐,也只好自梳不嫁。
然而自由是相对的,一旦自梳,需要相守的清规也是多过旁人许多倍。
(三)古代中国的一种女性文化:自梳女
自梳女之所以会叫自梳女,是因为岭南婚俗中,未婚女子大多梳辫。只有出嫁前,才会专门雇人或者是长辈为其梳髻,表示女子出阁嫁做人妇。出嫁后,女子出门皆梳髻,以别未婚女子。而女子一旦决定自梳,也需要请长辈为其梳髻,以示不再嫁人。所以称作自梳女。
自梳关系到一个女孩的一生。这虽是女孩自己的选择,但家人亦视作一件家庭大事。自梳更是一名女孩步向人生另一阶段的重要仪式,因此,无论是其家人还是女孩本身都十分注重仪式的过程和细节。
女孩告诉父母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家长便请人选择吉日举行自梳仪式。自梳前,用浸过黄皮叶的开水沐浴净身后,这女孩就在知心姊妹陪同下前往庵庙或请尼姑到家念经解难。当然早准备好的簇新衣衫、鞋袜、梳镜、红头绳、活公鸡、烧猪肉、水果、元宝、香烛等须一应俱全。女孩在神灵或观音前摆开衣物、祭品、燃香点烛,三跪九叩,发誓终身不嫁,盟守不贰。然后由已梳起的自梳女解开这位少女从儿童时代一丝一缕留起的长长青丝,先是由女孩自己用梳子在前额头发上梳三下,暗暗默念保佑自己和全家大小安平无灾,然后由自梳女一边用梳子梳着头发并盘成发髻,一边念念有词:“一梳福,二梳寿,三梳静心,四梳平安,五梳自在,六梳金兰姊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梳发过程中,女孩闭目入定,让袅袅烛香和喃喃细语在身上耳畔萦绕。
从此,她们就过上了“自己的头自己梳,自己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的自梳女生活。并且从此以后需着乌衣出门,或是上身白衬衣,下身乌裤,因而顺德曾有一地因居住甚多自梳女而称作乌衣巷,而远度重洋去南洋做马姐的自梳女们也时常被称作乌衣大军。也有一些地方的自梳女,从自梳起便吃斋念佛,所以也被称作“斋娘”。
(四)自梳女的安居之所——冰玉堂
现存的姑婆屋散落在粤地的各处,如,顺德均安的冰玉堂、肇庆的观音堂、永远堂和养善堂等等,不过现在的姑婆屋中已经无人居住,只是未去世的自梳女还会去姑婆屋中祭拜已逝的姊妹。姑婆屋中占地面积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当数顺德冰玉堂。
当年旅居新加坡的顺德自梳女们,为了返乡时能有居所安度晚年,所以决定集资在家乡兴建一幢姑婆屋,时逢顺德解放前夕,自梳女商议后决定暂缓兴建,将款项全数支援前线。翌年,政府归还款项,还协助新建。1951年,姑婆屋终于落成,取自梳女终身不嫁,冰清玉洁之意,故名“冰玉堂”。又因坐落在鹤岭山麓,其额堂书为“鹤岭静安舍”。
冰玉堂的正门还书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冰玉堂中诚雅洁”,下联则是“静安舍内满清芬”。字迹娟秀,透露着冰玉堂里守护贞节的自梳女们,一生所坚持的气节和信念。这也是属于她们的自己的世界,没有世俗偏见,姊妹相守相住之所。冰玉堂成立之初,规定凡本乡旅外姊妹回乡而无所依托者均可免费入住,霎时,冰玉堂热闹非凡,最多时有30多位姐妹在此同吃同住。冰玉堂成了自梳女们最佳的安身之所。
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成立,并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免费开放。
(五)研究成果展示——自梳女书籍装帧设计案例
我们走访了三个自梳女村,四间姑婆屋。其中人数最多的是顺德均安的冰玉堂,大约有五位在世的自梳女,年龄均在八十五岁以上。肇庆端州的养善堂仅剩一位自梳女,肇庆观音堂只剩下一位自梳女的养女,其余都已经过世。其他番禺、中山等地的自梳女不具规模,也未收集到详细的数据。
经过这几次的走访和记录,我们慢慢的走进了她们的生活里,通过交谈我们看到了她们的乐观,在镜头的记录下我们仿佛看到这小小空间里曾经的百年孤独,而这群自梳女们相互守候,度过她们的一生,也为这孤独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情。
我们将收集到资料逐一进行整理,开始编著和设计这本采访叙述录。没有喧哗的辞藻和任何的颜色,我们用黑白作为书的主调,带着浓浓的历史感述说着自梳女的过去和现在。
(下图为书籍设计部分内容:)
整本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开本到设计制作,我们都本着将文化最真实最有魅力的一面带给阅读者来进行设计。书籍开本大小是150mm*235mm,开本与一般的阅读书籍比起来稍微偏长,宽度却适合单手持握,修长适中的开本也在于体现自梳女作为女性的简约性。纸张选用上封面和扉页都用了不同克数的手工纸,扉页是里面夹着树叶的手工纸;内页的选纸选用了不同类型的棉纸做试印,最终用了110g米黄色的欧洲棉纸。在手感和纸张颜色上带着古韵和历史感,与图片和文字信息的编排感觉达到更好的搭配。而书籍的整体颜色,封面或是内页图片都以黑白为主。黑白色是自梳女的标准穿着即白衫和黑裤加木屐,体现她们的自食其力,独立的、简约的生活特征,同时也带上了浓厚的历史时间感。
在书籍文字信息安排上采用了竖排版,并且书里面的元素大部分都是运用古籍的排版风格。包括,目录的鱼尾符,用在标题和书面上,还有段落的起始运用了实心圆作为段落的起始。(——大圆点号“●”,大圆点号一般略小于正文文字或与正文文字相同大小。占一字位置,它可以表示总结,说明上文是下文的总结语。也可用于分章和在同类事物中起表区别的作用。——鱼尾符“︻”,鱼尾符的形态为两个直角三角形链接而成的几何形态,主要是在册页制度出现之后用于确定版心的中线而作。鱼尾因其本身含有翻转的意义,亦因其形态近似鱼的尾部而得名。)
最后我们亲手制作了一个用于放置书本的实木梳妆盒,将书籍与梳子放于里面,在盒子表面丝网印上“自梳女”。庄重而遥远的“自梳女”文化记忆将会在打开梳妆盒的那一刻飘溢而出。
(下图为书籍装帧设计实物照片)
(六)结语
自梳女作为古代中国女性向现代的独立自主的思想过度,虽然多数是受时代的影响,而自梳女这个群体便作为了女性在旧社会对自我的一种“解放”行为方式。而这些最后的自梳女们便是带着古老的文化活着的证明。
我们对这种老习俗文化进行记录和叙述,不是为了让大家带着特殊的感情或者看法来看待这群老人,而是要从她们身上找到岭南地区的历史痕迹与文化、又或是文化里的精神。她们遵循着最初“自梳”时的承诺、保留着大半世纪前的生活习惯、而她们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冰玉堂还是观音堂,在其古建筑的现存规模和建筑形式上都保留着岭南本地的特色文化韵味。
正如肇庆的观音堂,也是自梳女居住活动的场所。观音堂自始建至今180多年,主题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据查,我国古代观音堂大多用作信仰观音菩萨,但作为自梳女活动场所的并不多见,而肇庆的观音堂在建筑年代、古建完好程度等方面都是罕见的。而这些为研究岭南古代建筑特点和研究地方风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性的依据。
对这些被人们忽略的习俗和文化进行研究、记录和叙述并通过设计更真实更有力的揭示和宣传这些文化,激发人们的关注热情和保护祈愿,虽然力量很薄弱但这也是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条小小的保护途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广东省古村落民俗文化平面视觉形象设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