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与传统文化之我见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4-06-11浏览:

  视听语言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还有文化引领的责任担当。任何一种语言,其独特性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不仅是语法方面的,还是语义方面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应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视听语言在吸取传统美学思想拓展表现力的同时,更应该以传统文化精神构建视听语言的灵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确立了“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的战略方针。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走出去,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送出去”阶段,大多数仍然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文化产品在海外总体上仍处于弱势,没有形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电影、电视剧为例,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国内很多高票房电影和高收视率电视剧都难以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和主流频道。

  视听语言以其形象性、直接性和全球通用性,成为文化交流最便捷有效的载体。电影、电视剧是使用视听语言的媒介中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其美学特质是以视听语言为手段,使用图像符号、声音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思想,消除了人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同时,电影、电视剧叙事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也是全球观众共同渴求的。因而,研究电影、电视剧中的视听语言问题尤为重要。

  一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视频网络平台的日益增多,国产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产业遭到了“十面埋伏”,好莱坞电影、美剧、日剧、韩剧、英剧全面入侵。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很多电影、电视剧的从业者从视听语言这一本体出发,从传统文化中借鉴美学思想,拓展了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本土化的视听语言风格。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一定程度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不管是否陷入了西方“后殖民主义”的阴谋,塑造了迎合其想象的东方“他者”形象,但确实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充分利用了中国元素。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从形式来看,其视听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远远胜过内容。电影中充斥着琴、棋、书、剑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同时,发掘色彩意象的表达张力,将之参与到叙事当中;镜头方面,大量表现自然环境的远景空镜头犹如水墨画卷,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声音方面,棋馆打斗段落中,巧妙地融入京腔,与刀剑声、水声、鼓声、小提琴声相互映衬,并与画面虚实相生,与叙事情绪、节奏协调一致。《英雄》在美国票房的成功,正是由于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风雅、意象、神似、虚实、动静、神思等元素的创新使用,使影片整体风格投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风范和从容气度,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在影片的视听感觉和画面效果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李安的《卧虎藏龙》、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陆川的《王的盛宴》等,同样是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之运用到视听语言中,营造恬淡、灵动、动静相宜的抒情写意之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这也体现在电影画面系统中。中国电影的一些画面往往充满画卷之美:《白鹿原》开头、结尾的长镜头里,展现了白鹿原大片如水波荡漾的麦田,隐含着“象外象”的深邃意境,类似的大远景空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都是为了隐喻电影所要剖析的中国传统文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片尾郑微和林静道别,用大量展现自然环境的空镜头与人物画外独白相呼应,强化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充满清新、空灵、隽永的东方气质,使人物彻底告别青春的行为充满诗意的抒情。

  在声音方面,中国电影也注重意境的营造,与画面、蒙太奇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导演都有意识地利用并发掘音乐的民族性与抒情性,张艺谋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电影中,就使用了唢呐、鼓、古琴、京腔等民族乐器和音乐。《白鹿原》用嘹亮绵长的地方民歌作为开头,配合画面的麦田场景,为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思想表达奠定了基调。

  二

  近年来,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两种不良的倾向,其一,一味追求视听语言的求新求异和奇观化的视觉展现,过于重视明星等商业元素,追求画面的精美以及音响效果的刺激性,但其内在灵魂与传统文化精神相割裂,甚至与人性相违背,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开历史倒车;其二,在视听语言艺术化探索上裹足不前,甚至出现退化迹象,视听语言贫瘠,不再追求视听语言的表现力,而是以夸张做作的表演和炫富卖萌的帅哥靓女为卖点。这两种倾向不仅出现在以传统文化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中,在现实和战争题材影视剧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来。

  张艺谋的《英雄》虽然在视听语言的开拓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影片叙事的简单粗暴以及危险的思想导向,一度使这部电影成为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对象。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耗巨资用于搭建场景和华丽的服饰、逼真的道具,在人物造型和音乐上更显示了导演对昆曲的偏爱,然而在整体风格上不伦不类,在精神维度上更是偏离原着。电影《孔子》中演员阵容强大,却难以掩饰人物形象塑造的缺失,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和文化伟人,其大儒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电影《战国》更是硬伤和错误百出,成为国产电影的笑柄。类似的还有电影《无极》等大量以传统文化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作品。电影《小时代》虽然受到年轻观众追捧,但是难以掩饰故事的非逻辑化和视听语言的贫瘠。

  如何利用视听语言展现传统文化精神,重塑人文精神,同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视听表现更具魅力,这是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视听语言与传统文化之我见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