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项羽不肯过江东原因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4-05-21浏览:

  摘要:那段刎颈而死的文字流传千古,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为之扼腕唏嘘。杜牧认为项羽应该东渡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他的《题乌江亭》一诗就是证明:“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在《夏日绝句》里歌颂了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关键词:项羽,自刎乌江,原因

  《项羽本纪》作者写到项羽不过江东刎颈而死时,倾注了无比的激情,成为《史记》中最感人的片段之一。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对最后时刻项羽突然改变主意,不肯过江东这个问题给与了极大地关注与探究。但至今没有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对虞姬和江东子弟的死亡而心怀愧疚。理由是:“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如果项羽真是因为对虞姬和江东子弟的死亡心怀愧疚而不肯过江东的话,那么,垓下被围,“虞姬死而子弟散”时,他就应该羞愧自杀;实际是项羽选择了突围,目标是“东渡乌江”。

  也有人指出,早在秦朝灭亡之后,楚汉相争期间,项羽就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他甚至希望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结束纷争。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个性,自愿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界,与刘邦共享天下。

  是刘邦违约出兵追杀,项羽才不得不迎头还击。垓下之围,他虽然一路奔逃,但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回到江东以求东山再起,只是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个人能力的原因,而是天要亡我。

  这种推测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一,项羽垓下突围并不就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真正目的《史记·项羽本纪》说的很明白:项羽到乌江边是“欲东渡乌江”。其二,以鸿沟为界,与刘邦共享天下,也不能说是项羽自愿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真正的原因是“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就是这种情况,还是刘邦两次派使臣“说项王”,项羽才同意以鸿沟为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至于说项羽邀请刘邦个人挑战,是为了结束纷争,解除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痛苦,那更是无限地拔高了项羽的道德品质。实际是项羽明知就单个人武力来说,刘邦绝对不是自己的对手。刘邦相比项羽,他的长项是智而不是力,项羽想避刘邦之长,以己之长对刘邦之短,刘邦是绝对不会被项羽忽悠的。明知刘邦不会和他单挑决战,以此来结束纷争,却邀请刘邦单挑,一决雌雄,这个行为本身就不是真诚的。

  既然前提是不真诚的,那么项羽邀请刘邦单挑结束纷争,也就不是真心实意的。准确的说项羽邀请刘邦单挑结束纷争的行为,是一种花招,一个阴谋。对于刘邦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管怎样选择,刘邦都将是一个失败者,项羽都将以成功者而自居。第一,如果刘邦选择了与项羽单挑,刘邦必输无疑,项羽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如果刘邦拒绝了与项羽单挑的邀请,刘邦就要背负不愿早日结束战争的罪名,就要受到道义的谴责。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说项羽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解除民众痛苦而不过乌江,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那么项羽不过乌江,刎颈而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垓下之围,项羽虽然已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但对生的渴求,激励着项羽冲出重围,准备渡过乌江,是在看到了“乌江亭长舣,船待”,听亭长说了:“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后,项羽才改变主意,放弃过江,刎颈而死的。

  为什么有了渡过乌江的机会,听了亭长的一席话却突然地改变了主意呢?原因是项羽被乌江亭长的语言行动感动,激起了强烈的羞耻心和自尊心。项羽不过江东而自刎是在向世人证明:和刘邦相比,在军事上我是一个失败者(弱者),但在道义上我却是一个胜利者(强者),尼采的名言“道德是弱者的护身符”用在当时的项羽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析项羽不肯过江东原因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