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在汉族文学家族的影响之下,其家族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家族文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中,许多善于用汉文诗文创作的优秀诗人,他们大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使其与生俱来热爱用汉文创作。加之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之下,蒙古族人逐渐开始注重家学,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家族教育,才使家族中科举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延续了其家族因科举而显达的政治生命。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文学家族是士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族文学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书·文苑列传》卷九十二载:“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诗礼簪缨之族,书香门第之家,历来为后世称颂,如汉末三曹、晋之王谢、汝南应氏、平原兄弟、唐之五窦,宋之三苏四韩等等,皆是文学世家大族。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八旗人着述存目》、《清代进士题名碑录》、《清代殊卷集成》、《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等所载统计,有清一代八旗蒙古出现了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等为代表的十个较大的文学家族(见表一)。

  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按其构成类型主要可划分为父子型、祖孙型、兄弟型、叔侄型以及混合构成型等五种类型。这其中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柏葰、延清、尹湛纳希等家族最为着名。

  和瑛家族

  和瑛是以科举而成为封疆大吏的文臣,和瑛家族在和瑛之后出现了三位文人,分别是壁昌、谦福和锡珍。和瑛原名和宁,字太莽,号太庵,亦作泰庵,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进士,祖居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和瑛生平《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旗文经》卷五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有传。和瑛着有《西藏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编有《山庄秘课》、《风稚正音》诗歌总集两部。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精于经术,深明易理,着有《读易汇参》,《读易拟言内外编》等。嘉庆间其官乌鲁木齐都统时撰有《三州辑略》,是研究新疆地方史重要文献。另外,还编纂有《回疆通志》十二卷。和瑛一生着述丰厚,《西藏赋》(附新疆赋),光绪八年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太庵诗稿》亦作《太庵诗钞》九卷,钞本,收诗1060首,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易简斋诗钞》四卷,道光三年刻本,收诗576首,现藏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韩国汉城大学图书馆。

  和瑛之子壁昌,字东垣,初为工部笔帖式,后官至两江总督,咸丰四年卒,谥勤襄。其生平《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有载。《清诗纪事》载其雅琴诗画。着有《壁参帅诗稿》一部,《叶尔羌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一卷合刻为《壁勤襄公遗书》行世。

  壁昌之子谦福,字吉云、光庭、小榆,号刘吉。道光十四年举乡试,十五年中乙未恩科进士,累官至詹事府詹事。着有《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桐花竹实之轩诗草》,后者附有《试帖》一卷。《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收本人及其他诗人诗作凡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其诗《对客》、《暮春咏怀》二首。《桐花竹实之轩诗草》收诗268首,同治二年刻本,现藏中科院图书馆①。

  和瑛曾孙锡珍,字席卿,号仲儒,同治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官吏部尚书。锡珍少承家学,能诗善文,撰有《锡席卿先生遗稿十四种》,不分卷,附四种,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②。《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朝鲜日记》、《台湾日记》、《喀尔喀日记》,三部日记收录其许多诗句,各种体裁近二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籍诗汇》收其诗九首,并评其:“锡珍诗无专集,今所录者皆采自日记中。登高能赋,倚马成章,亦足见其大概矣。”

  博卿额家族

  博卿额,又作博清额,字虚宥,谥恭勤,博尔济吉特氏,博卿额先世明安为蒙古科尔泌兀鲁特贝勒。天命二年率众归清,被别立为兀鲁特蒙古一旗。乾隆九年举人,乾隆十三年进土,改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奉天府府尹。博学多识,能诗善文,着《博虚宥诗草》三卷。铁保《熙朝雅颂集》引《钦定八旗通志》说:“博虚宥诗草三卷,博卿额撰。首卷为乾隆二十五年,典试四川时作;次卷为二十七年视学四川时作,皆名《使蜀草》;卷三为戊子(乾隆三十三年)典试浙江时作,寥寥篇什,近体多而古体少,亦未见其全集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收录博卿额诗《小相岭用周学使碑上韵》、《汉中》二首;《熙朝雅颂集》录博卿额诗29首,皆是诗人奉使南下时期的作品。

  博卿额与国栋皆是忠顺公五世孙。国栋字云浦,号时斋,乾隆六年辛酉科举人,乾隆七年壬戍科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其由科举登仕途,出宰巴蜀,秉节淮南,所至有声。宦游内地四十年,为政之暇寄情于诗,着有《时斋偶存诗钞》一卷,收诗84首。《钦定八旗通志·艺文志》、《八旗艺文编目》皆曾着录,《八旗人着述存目》又作《时斋偶存诗稿》。此集初由晋陵吴洵士于乾隆初年刊刻,并为之撰序,及至其以事去官时镌版散佚。此后国栋之子文孚于友人案头获见遗稿,亟归录之,于嘉庆二年仲春重付剞劂,清末恩华藏有其书。

  国柱,国栋之胞兄,字天峰,官至总兵。《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八十七有传。《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五,收其诗19首。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收其《伊犁》、《定边县道中》二首,其诗多写于西域,内容主要反映军旅生活以及边陲风物。

  文孚,字秋潭,国栋之子。以国子监生考取内阁笔帖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秋潭相国诗存》,此集传本甚少。

  法式善家族

  法式善始祖代通,以武功起家。经五代传至广顺始为文臣。法式善家族四世相承,三代诗人共出现了五位汉文诗文作家。

  广顺乃法式善生父,字熙若,号秀峰,蒙古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内务府银库库掌,官至织染局司库。乾隆五十九年卒,诰授中议大夫。无诗集传世,《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三,录其诗《赠僧》、《夜步》、《即目》、《晚坐》、《秋晚玉泉山即事两首》等六首。其诗均为五言近体,写景抒情,平易晓畅,均见自然。其生平《熙朝雅颂集》、《清代碑传通检》、《八旗诗话》有载。

  端静闲人是法式善的生母,本姓韩,原属汉军八旗人,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女诗人,诰赠“淑人”。因中年喜静坐焚香,故自号“端静闲人”,乾隆三十九年,患肺疾病殁。闲人才华横溢,于家务之暇,亦不废吟咏,其《咏盆中松树》、《雁字》诗等,颇有气节,完颜恽珠于《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评价其:“闲人曾着雁字诗三十首,闺阁争相传颂焉”。其诗今多散佚,铁保《熙朝雅颂集》收其诗11首,今存由其子法式善拾其遗诗,得七律三十首,七绝一首,编为一卷,名《带绿草堂遗诗》于乾隆六十年刊行一册(据《贩书偶记》卷十八着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家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法式善。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蒙古伍尧氏,祖籍察哈尔,乾隆四十五年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庶子。

  法式善以文学家、编撰家、历史学家名着于世。一生着述丰厚,着有《清秘述闻》、《槐厅载笔》、《陶庐杂录》、《同馆赋钞》、《同馆试律汇钞》、《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诗初集》、《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诗续集》、《存素堂诗稿》(又名《诗龛咏物诗》)等三十四卷传世,收古近体诗三千余首。另有诗歌理论专着《梧门诗话》、《八旗诗话》传世。《存素堂文集》四卷,嘉庆十二年程邦瑞扬州刻本;《存素堂诗稿》二卷,嘉庆刻本,现均藏于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诗歌风格“质而不癯,清而能绮”(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陆元鋐在《青芙蓉阁诗话》评价其说:“法时帆学士诗能用短,不能用长。五言多王孟门庭中语,清远绝俗,未易问津”;《王豫群雅集》说其:“诗清醇雅正,力洗淫哇,堪为后学津梁。”

  法式善子桂馨,嘉庆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以疾卒。法式善嗣孙来秀,字子俊、紫葰,号鉴吾。道光二十四年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曹州知府。其生平《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明清两朝进士题名碑录》有载。来秀着《扫叶亭咏史诗集》四卷,取汉至明230人,各赋七言绝句一首,同治十二年河南扫叶亭刻本,此本流布广泛,现存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袁行云于《清人诗集叙录》中评价其:“自左思《咏史》以后,代不乏人,至清而大盛。散见各集者,数篇至百数十不等,专门成书亦不下十数种。虽论古人之事迹,犹见一己之性情。其间瑕瑜互见,而为史评资料,其价值不容贬低。来秀为蒙族文士,早岁登科,常官御史,所作语不主常,论不涉异,亦好学湛思者也。”

  来秀之妻妙莲保出身于内务府满洲镶黄旗完颜氏家,完颜氏也是一门雅善文学之家,妙莲保着有诗集《赐绮阁诗草》,编辑完成《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十卷,计593人,诗1229首,于道光十六年由姑苏吴青霞斋局刻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柏葰家族

  柏葰家族家学深厚,功名显达,兄弟六人,其中三人,登进士第,一人中举,这一盛举在有清一代科举史上也很少见,于八旗蒙古人中就更属罕见,足见其家族学养之深厚。柏葰家族有两位比较着名的诗人,即柏葰和崇彝。柏葰,字静涛,原名松葰,巴鲁特氏,蒙古正黄旗人。约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咸丰九年。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六年以户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咸丰八年迁文渊阁大学士。柏葰生平事迹《清史稿》、《清史列传》、《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薛福成《庸庵笔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有载。柏葰着有《薛棘吟馆诗存》十卷,其中包括《薛棘吟馆诗》八卷和《薛箖吟馆赋》二卷。收诗一千余首,收赋27篇。《薛箖吟馆钞存》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道光二十四年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崇彝乃柏葰之孙,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官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少承家学,雅好诗文。着有《选学斋诗存》,《选学斋集外诗》,《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三卷,《选学斋书画寓目续编》三卷,《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八卷传世。其中以《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最为着名,邓之诚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代序》中评价道:“巽庵先生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字字珍秘,皆亲见亲闻,当与《啸亭杂录》并传,非《天咫偶闻》等书所能望其肩背也。”

  清代蒙古族兴盛的家族文学传统,一直影响到清末,出现了着名的延清家族及尹湛纳希家族。延清是清末文坛的一位着名人物,《清史稿》、《清史列传》皆有传。延清字子澄,一作紫丞,号铁君,晚号阁笔老人。巴里克籍,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官至文职六班大臣。延清一生着述丰厚,着有《巴里客余生草》(后易名为《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锦官堂诗草》、《锦官堂赋》二卷、《锦官堂诗续集》、《锦官堂七十二倏试贴》、《蝶仙小史汇编》、《奉使车臣汗纪行诗》三卷、《引玉篇》四卷、《覆韵集》、《遗逸清音集》四卷、《丙午春正唱和诗》、《来蝶轩诗》、《七十二翁吟》、《前后三十六天诗》、《虎口余生录》、《锦官堂杂着》、《四时分韵诗贴》等。其中以诗集《巴里客余生草》六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最为出名。延清之子彭年是光绪时期一位着名的文人,着有《春晖阁诗集》一部传世。彭年之妹杏芬亦是一位闺阁文人,受家学影响,其自幼爱好文学,辑有《京师地名对》二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尹湛纳希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人,是着名爱国将领、历史学者旺钦巴勒之子。尹湛纳希无诗集传世,现存诗歌五十余首,并续写完成其父未尽遗着《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着有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未完成),翻译了《红楼梦》、《中庸》、《通鉴纲目》等汉文名着及儒家经史。古拉兰萨是尹湛纳希的兄长,也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一位着名诗人,今存诗歌83首。贡纳楚克是旺钦巴勒的第五子,今存诗歌二十余首。嵩威丹精,汉名宝琮,字宗权,别号嵩山,其诗稿今多散佚,现存二十余首诗词与几篇忧国忧民的散文。尹湛纳希兄弟八人中就出现了四位文学家及诗人,这与其家族浓厚的书香门风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上述六个典型文学家族的介绍,可总结出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以科举入仕而显。“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有清一代,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不因政权易族而受到影响,这就为汉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清政府针对八旗子弟设置各类八旗官学、八旗义学,而且在满蒙八旗科考录取人数比率上采取从优政策,使得满蒙八旗子弟由科举入仕做官,比立军功更为容易,加之清政府在任用满蒙官员时越来越重视科举出身人员。在这一系列科举优惠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八旗蒙古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学,他们寄希望于科举中第,使家族的仕途命运长盛不衰,因而科举中试成为许多家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据《清代殊卷集成》所载统计,八旗蒙古进士已见记载的有一百八十余人(包括翻译进士),与清代全部进士之比约为6%。其中八旗蒙古10个文学家族中就出现了和瑛、谦福、锡珍、博清额、法式善等18位进士。占清代八旗蒙古进士总数的10%,举人、贡生更是不在少数。

  一个家族之中如果有一人高中进士,不仅会成为整个家族的荣耀,而且还会对整个家族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家族中后世之人也会以此为殊荣而奋发图强,致力科考。和瑛就是以科第起家的儒臣,和瑛先世皆为武职,至和瑛始为文臣,其后家族人才辈出;法式善始祖代通,也是以武功起家,五传至广顺始为儒臣,后法式善以翰林显,主盟坛坫三十余年。科第使家族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不仅延续了其家族由科第而显达的政治生命,而且还促使了蒙古族家族文学的繁荣与兴盛。

  其二,深受汉族、满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族家族文学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他们或以父子相称、或以兄弟并着,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其中许多文学家族人才辈出,历经几代兴盛而不衰。明清时期汉族家族文学更是兴盛一时,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堪列明清时期嘉兴地区91个世家大族;袁景星、刘长华《崇川书香录》中着录的书香门第达三世以上者,仅崇川一地就数以百计;吴江沈氏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末,历经四百余年,出现了文学家12代139人,并有家族诗集《吴江沈氏诗集录》传世。汉族的文学家族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这种先进的家族文化随着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与融合逐渐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内部。

  清朝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较蒙古族具有更优越的学习汉文化的条件。有清一代,满族共出现了三百余位汉文诗文作家,其中不乏如鄂尔泰、纳兰性德、盛昱等大家。清朝皇帝在学习满文的同时,尚兼修汉文。因此,清代满族家族文学的进程较蒙古族要发达,这之间不乏有皇室家族,如爱新觉罗家族,满族王公贵胄,八旗子弟等一门或数门的文学世家更是不在少数。

  清代满族文学家族对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满蒙两族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接近,清朝统治者历来重视与蒙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大量蒙古人进入到统治阶级上层,分别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辅国公等爵位,他们世袭爵位,享有特权。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习练汉文,这一时期学习汉文已蔚然成风,加之满蒙两族间大量的联姻,使这种风气很快地影响到了蒙古王公大臣贵族的内部,并逐渐向民间扩展。蒙古族人纷纷效仿,以学习汉文诗文为荣,并且聘请老师教习子弟汉文,代代如此,代不乏人,从而促使了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兴盛和家族文学的繁荣。

  其三,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趋势。历史上蒙古族学习汉文诗文的发展阶段呈现出“V”字型的特点,在元朝时达到第一个高潮,出现了郝天挺、杨景贤、伯颜等五十余位汉文诗文作家。明朝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跌落至谷底,诗人寥寥。清朝时期又达到高潮,出现了松筠、和瑛、法式善等八十余位汉文诗人。

  蒙古族家族文学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元朝时期为萌芽期,作为统治民族,在统治阶级上层的蒙古王公中,文学家族的现象逐渐出现萌芽;明朝时期继续发展,出现了苏氏一门文学大家。苏氏始祖,即《元史·宽彻普化传》中“不知所之”的义王和尚。其远祖于大都将破之际,逃往山东,改姓为苏,名克明,落籍濮州。苏氏一门人才辈出,其中,苏{右高中进士,留集甚多。其子苏濂、苏澹、苏潢,其孙苏粢(苏濂子),嘉靖进士,皆有时名,且有诗文集传世。清朝时期蒙古族家族文学的发展达到高潮,出现了上述表一所列等十余个文学家族,呈现出了繁荣的气象。

  陈寅恪曾说:“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研究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不仅可以考察当时民族间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而且还可以深入地了解各民族间繁荣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多元组合融入了新的生机,对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研究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