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特点探微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3-12-13浏览: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新成语”不断产生,并迅速推广流传。“新成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新成语的定义、新生成语特点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成语 界定特点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都使得语言的各个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语汇重要组成部分的成语,自然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新成语”的生成无疑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新成语”的界定及产生的背景

  1.新成语的界定

  “新成语”是针对千百年以来固定流传下来的传统成语而言的。所谓“新”不仅指新生,还指新颖。指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产生的成语。“新成语”产生的方式主要有:新形新义、旧形新义、仿旧造新和引进新语(引进方言或外来语固定结构)几种。

  新形新义的,如:“秋雨含泪”、“林貌杨音”、“聚打酱油”、“兆山羡鬼”、“猪涂口红”“一国两制”等,这些成语都是根据当下时政和社会热点创造出来的全新成语,与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旧形新义(包括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如:“杯水车薪”、“语重心长”、“度日如年”、“知书达礼”等,这些成语形式上与原来一样,但是意义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新的意思,所以也算作新成语;仿旧造新,是改变原有成语的个别语素,从而使成语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如“蓝颜知己”是仿改“红颜知己”而来的,“谁死鹿手”是改造“鹿死谁手”而来的,“前腐后继”是仿改成语“前赴后继”而来的,这些被改造后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也是新成语的一种;引进新语(引进方言或外来语固定结构)的,如:“第一桶金”“免费午餐”“咸鱼翻身”“火急火燎”“一头雾水”等等。

  2.产生背景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变换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有成语被淘汰,相应地也会有更多新的成语出现。自现代汉语形成的百余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多年,历史巨变,社会转型,语言方面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新时期以来,文化普及、草根崛起形成了新的语言创新的源泉和机制,科技进步、网络发展构建了新的语言资源和传播平台,港台沟通,全球化潮流进一步扩大了新成语的词源。

  二、新成语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出现了许多“新成语”,经过对收集到的“新成语”分析对比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新成语”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1.音节数量上来看:

  纵观现存的成语,可以发现大多数成语是四音节的成语,“新成语”更加强化了四音节的特点。温端正先生《汉语语汇学》中给成语下的定义是:成语就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所谓成语,实际上是四字结构的描述语加上四字结构的表述语”,在熟语内部的划分中,这种观点起到了有效地作用,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成语与其他俗语。并且四字结构和汉语使用者的口语习惯一致。四音节的特点在新成语的产生和使用上被体现的更加充分。如:铿锵玫瑰、人间蒸发、强强联合等都是四音节。

  2.表意特点上来看:

  新成语在表意上大多是直接由字面意义组合而成,见字明义,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往往一经问世,就不胫而走,广为传用。如“反腐倡廉”:提倡廉洁反对腐败;“阳光女孩”:健康、年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女孩;“野蛮女友”:来自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指性格泼辣或态度粗暴的女子,也可指泼悍的妻子;“科教兴国”: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来振兴国家;“浮出水面”:指事物的显露。可以表示新事物的诞生,也可表示原来隐蔽的事物公开暴露,还可以表示通过比赛或评选而得出结果;“原汁原味”:指保存原貌,不走样。这些成语的意思都是由字面意义组合而成的,见字明义,通俗易懂。

  3.从产生方面来看:

  “新成语”有的是按照成语的构造规律全新创造,有的是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改变个别语素翻新改造,有的是原有成语产生一种全新的解释,有的是吸收外来语或方言中的固定结构。不管那一种方式产生的新成语都与当下的时事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事的偶然性和群体的参与性。

  “时事偶然性”是新生成语的一大特点。新生成语大多是从偶然的时事中产生出来的,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原创型”新成语。这种“时事”包括国家层面上的,也有民间社会上的,而且几乎囊括各个领域。

  所谓“群体参与性”是指在成语产生过程中不是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起作用的,而是集中了许许多多人的力量。群体参与不是特指在成语产生那一瞬间是由共同参与的,而是指这个成语一产生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4.从其稳固性看:

  新成语还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自然不能与传承成语同日而语,尤其是一些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但没有正确反映历史必然现象的“成语”。如:文革时期的“三面红旗”“文攻武卫”“炮打三红”等,虽然一时风行全国,但随着社会变革,很快就被淘汰了。因此对这些已广泛使用的四字语是否该归入“新成语”应该“拭目以待”,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正在形成或已经“成”了的成语,既要发现它们与传承成语存在的区别,又要历史地承认它们已经或曾经取得成语的资格。

  这里所说的“新成语”实际指新的流行四字语,新产生的或者偶尔一用的四字语,不一定都是成语,那么哪些可以算作成语,哪些不能算作成语?我们要看它的使用范围是否宽广,是否具有生命力。所谓“新成语”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刚刚出现时,自然带有新鲜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推广后,便逐渐失去了这些特点,要么进入稳定的现代汉语范畴,要么就会被历史淘汰。有关新成语的问题,本文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温端正:《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年

  [2]王笑琴:成语的分类与标界[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7期

  [3]刘晓颖,郭伏良:试论现代汉语新成语[J].《汉字文化》.2009年第5期

  [4]史式、赵培玉:《汉语新成语词典》.重庆出版社.2002年

  [5]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周福雄;汉语成语变化方式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27卷第12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特点探微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