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培养新模式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22-01-04浏览:

  摘要:以“双十”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为基础,针对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双师型”和“工匠之师”的内涵,提出了中职师资培养新模式,为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及其他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之师;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

  教师队伍是支撑国家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大力提升职教师资质量是巩固职教地位的手段之一[1]。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应该由“国家工匠之师”来引领,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分层次建立技艺精湛、师德高尚的职教名师、职教骨干教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工匠之师”是指除了具备“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肩负着培养“社会工匠”的重任,应是道德高尚、技术精湛、敢于创新的“工匠之师”。相较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工匠之师”为职教师资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2]。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工匠之师”培养的意义

  2020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打造全球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而对“双十”产业集群深度分析发现,大多数的支柱及新兴产业都是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基础的高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双十”产业集群推进的动力源,因此,对工业机器人领域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工业机器人职业教育是培养工业机器人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载体[3],这也意味着推动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此外,教师是教育体系的根基[4],“工匠之师”的质量和数量“双满足”供给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的水平。因此,中职学校精准培养应基于“工匠之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训体系及激励机制、师资考核评价标准新格局,在彼此之间搭建起“工匠之师”培养模式与“双十”产业集群贯通的“桥梁”,促进职教各元素的有效衔接,是适应新时代“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重大举措,如图1所示。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工匠之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水平尚存缺陷,师资源头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师资队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对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以及师范教学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需要懂教育、懂技术、懂学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教师[5]。现阶段,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招聘条件一般是要求工科类硕士毕业或者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工程师。虽然工科类的硕士生在技术以及学术方面都有很牢固的基础,但是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实操技能尚未达到实训课所要求的程度;而对于富有技能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而言,他们的技术及实践操作能力很强,但是普遍学历不高,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并且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样欠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与工科类硕士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既能做好教学工作,又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具有学术科研能力的“工匠之师”少之又少,教师的水平以及师资源头质量有待提升。

  (二)“工匠之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及培训体系建设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中职教师依然存在不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不主动提升自己技能水平、不踊跃参加师资培训的现象。归根到底,主要是学校对于“工匠之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及培训体系的落实还不到位。一方面,中职教师的薪资主要与工作年限挂钩,工龄较长的教师待遇较好,而新晋升职称教师由于入职时间短,所以薪资也比较低,并且职称晋升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导致一部分年轻教师失去了积极开展工作的动力。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师资培训体系还没能做到与企业深度融合并建立长久的师资培训基地,教师在培训中没能真正去接触企业的一线生产作业和亲身感受“工匠精神”;培训内容也还没做到与1+X证书体系的深度结合,难以对教师进行系统、完整的技能培训。

  (三)教师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尚浅,缺乏对技术、教学的刻苦钻研精神

  教师对上级下达的素质、道德及专业指导文件缺乏深入学习,没能及时做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依然安于现状。另外,大多数教师更多地忙于职称晋升,疲于应对各类检查评比,无暇顾及对一些新技术进行学习与研究,对前沿技术技能的认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此外,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教学管理手段没能做到与时俱进,缺乏利用多媒体、移动网络等手段提高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及利用内网系统去管理学生资料、学生成绩等信息的能力,其教学管理手段有待改进。

  (四)“工匠之师”考核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建立“工匠之师”评价标准

  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把“工匠之师”队伍建设视作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缺乏科学的“工匠之师”考核认定标准,导致中职学校始终没能培养出真正的“工匠之师”。在考核评价主体方面,工业机器人领域前沿的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等还没能充分地参与其中,导致出现考核内容欠专业、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对于“工匠之师”的考核评价还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专业主导方,而缺少主导方的领导,将难以形成完善的“工匠之师”考核评价体系。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工匠之师”培养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职教硕士“工匠之师”培养体系,提升师资源头质量

  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学院为例。从2016年开始招收职业教育技术(加工制造)专业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机器人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教育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及工匠精神、道德素养,与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一脉相承,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匠之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培养新模式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6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