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内社工专业发展的前景和困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21-12-07浏览: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举措,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在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中,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行业之一,如今在打造社工资源协作网络、兴起跨区域办学和探索“社工+大数据”新模式三方面迎来了光明前景。但是由于粤港澳三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点不一,社会工作协作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困惑的地方,分别为制度建设缓慢、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体系尚未成熟和一国两制下存在的文化价值差异,这些都成为了大湾区社工专业协作发展的障碍所在。

  关键词:大湾区;社会工作;发展前景;发展困惑

  一、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新时代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指出大湾区内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肯定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地位。在《纲要》的指引下,三地社会工作交流频率急剧上升,社会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大湾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仍存在着不少尚未明晰之处,实务推进存在大量困惑点,若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专业融合斥力大于合力的情况。2022年是检验大湾区短期成效的关键年,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区内重要行业,需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对专业自身发展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才能寻找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二、大湾区社工专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配套政策所带来的红利愈发明晰,社工专业发展前景愈发光明。在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大数据推动下,社工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尤其在资源协作网络搭建、跨区域办学兴起以及“社工+大数据”模式探索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大湾区内资源糅合,资源协作网络成功搭建

  大湾区是一个资源循环流动的有机整体,目前大湾区内资源与要素流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活跃,大湾区特有的社工资源协作网络已经成功搭建,具体表现为:

  (1)人才资源网络搭建:人才资源网络搭建主要表现为人才跨区域流动难度下降以及定居意愿上升。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目标的实现,直接为社工人才的流动解决了距离上的障碍,港澳地区的资深一线社工、督导、社工教师等人才资源得以扩大其辐射范围。同时,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促使更多社工专业人才定居大湾区的意愿上升,从而成为湾区内稳定的优质人力资源。

  (2)资金网络搭建:资金网络的搭建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以及来源的多元。从资金数量上看,政府对于社工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投入的财政资金有所增长。从资金来源上看,大湾区内市场活力活跃,除了财政资金以外,社会工作机构还可以通过慈善会、社会团体、企业等途径募集资金开展服务,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

  (3)技术与信息网络搭建: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澳门社工局三者合作,构建起社工技术与信息网络,相互分享前沿技术,定期组织三地社工交流会议,大幅提高大湾区内社工专业的实务交流。

  (二)跨区域合作办学兴起,教学科研思路创新

  《纲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均指出要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珠海)三所高校已经建立起跨区域合作办学关系,同时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已经提出来粤办学意向,合作式高等教育办校工作正不断推进。[2]

  同时,跨区域合作办学为社工教育与科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分别表现为:(1)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合作调整了广东高校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联结港澳高校的资源,推进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务能力两手抓的进程。(3)建立科研沟通。以合作办学为平台,建立社工专业科研室,粤港澳三地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多机会能够共同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增强社工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

  (三)善用科技产业成果,“社工+大数据”初具雏形

  大湾区由于财富集中、产业发达、人口繁荣等特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数据源之一,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3]大湾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多,问题和需要较之以往显得更为复杂,传统的社会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大湾区社会工作开始依托大湾区大数据发展成果,积极探索“社工+大数据”模式,建立大湾区社会工作信息平台,在尊重服务对象、保护服务对象隐私的前提下开发云端数据储存、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等服务,一方面确保服务对象数据得以妥善存放,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员间、机构间、学科间信息交接的重复率和错误率,提高了社工服务效率。

  三、大湾区社工专业发展的困惑

  在大湾区的推动下,社工专业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实际情况中,粤港澳三地社工专业的发展处于不同的起点,加之三地制度和文化存在差异,导致三地社工专业协同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尤其体现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评价体系以及文化价值差异三方面上。

  (一)制度建设: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进程缓慢

  尽管在大湾区的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整体上看,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仍是十分缓慢,表现在行业之间,也表现在专业内部。

  从行业的横向比较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纲要》明确提出要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对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出明确指引,意味着各个城市将会根據自身定位将资金、政策、资源倾斜至特色行业。以广州为例,《纲要》提出广州要“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商贸、交通设施、科技三大行业是广州发展的核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发改基础〔2020〕1238号)》显示,为提升大湾区城际交通供给质量,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4741亿元[4],而社会工作年度财政投入仅为5.4亿元,行业间财政投入差距巨大。实际情况中,大湾区对于外部人员和企业的聚集能力是巨大的,无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湾区内居住人口仍呈现上升趋势,即意味着社工行业所需提供的服务数量也相应上涨。倘若社工行业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制度建设长期落后其他行业,会从目前“重量不重质”的现象走向“质与量都无法兼顾”的困境。

  推荐阅读:分析生产视角下的智能化矿山建设及关键技术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湾区内社工专业发展的前景和困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6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