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21-09-23浏览:次
摘 要:在综合考虑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加快完善机器人协同创新体系,以及建立自主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对策机制;同时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提出适合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融资租赁新模式,为保障共享经济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有效实施,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及保障措施,从而有效促进工业机器人产業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国家相关产业升级和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协同创新;融资租赁;共享经济
1 引言
目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改变,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化产业变革正悄然发生。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将智能制造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力图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期,助力我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之列[1,2,3]。
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数字化装备——工业机器人,它占据着智能制造的核心地位,具有很高的技术附加值,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很广。工业机器人代表着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该产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但经过近50年的努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完全能够达到工业化的应用水平,并且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继计算机、汽车之后,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具备大型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因此机器人市场前景被看好。我国工程院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64.2%的企业具有强烈意愿,有14.5%的企业正在做“机器换人”准备[4]。2019年,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达到了5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底,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现已突破60亿美元。如今,机器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了国家重视,同时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2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2.1 工业机器人相关产业区域和应用领域过于集中,且市场使用率低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有较高要求,如图1所示,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成渝地区。
经调研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相对集中于汽车、船舶、电子等大型企业[5],且本土产品的使用率低,如图2所示,几乎被国外工业机器人所垄断。
2.2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的产业体系,如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标准等尚未完善健全,同时研发平台建设相对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作为工业机器人核心的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占据了工业机器人整体成本的72%左右,同样也是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国内本土企业中,仅有少数的机器人企业能够完全自主的生产这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绝大部分机器人相关企业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例如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都被国外品牌占据,严重影响了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产业链不完整,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高校和央企是我国机器人研发力量的主体,然而基于这样的研究主体必然会造成研究形式过于独立和封闭,研究内容过于分散,其造成的结果是研究力量难以形成合力,产学研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其成果也难以大规模在行业上下游企业推广和应用。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产业区域和应用领域过于集中,相关产业配套不健全,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因此很多机器人上游的生产企业不得不自己生产一些相关的零部件,造成了机器人成品的价格竞争力差。另外,机器人下游集成商企业更多的往实用技术和相关产品倾向, 几乎没有原始的核心技术积累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因此企业难以做强做大。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企业缺乏统筹协调机制,造成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脱节,资源无法形成共享、上下游企业间难以相互促进,且无法有效的协同推进、协同创新发展良好的新格局。
2.4 产业支持力度有限,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但经过近50年的努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完全能够达到工业化的应用水平,并且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各地方针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湖北省颁布了《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武汉市同样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2016年,武汉市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10000亩机器人产业园。在该产业园中,格力项目规划总投资50亿元以上,用地规划1500亩,从事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品的研制,达产后年产值150亿元。这些宏观政策上的支持,虽然对工业机器人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尚未形成健全的、完整的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有必要从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两个方面来细化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例如,在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各地方尚未给出具体政策支持,为此高端专业研发人才不能得到持续供应;在产业的财政投入方面,各地方投入力度不够,且政策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因此,相关的产业激励和支持政策应从宏观上考虑机器人产业的总体发展,针对具体的项目,从项目立项、核心技术的公关、人才的培养、示范应用项目的推广等各个环节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
3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制造业的主体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根据2016年给出的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占整个制造业97.5%的比重。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省市有关部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提出了加大力度的要求。但是中小工业企业的融资难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在民营制造企业中愈演愈烈。由于工业机器人单台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这样昂贵的价格面前,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常常会望而却步。如果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盛宴”得不到中小企业的参与,势必受到制约着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战略。因此,为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现有的发展现状,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建立相应的对策机制。
3.1 加快完善机器人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科技成果在科教发达的地方落地生根。既要突出各地的科教优势,又要吸收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始终把机器人产业化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二是要建立机器人行业共用技术研发基地。进一步完善地方机器人产业规划,组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针对行业共用技术难题拟定科研清单,建立智能制造创新研发基地,为研发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服务。三是发展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激励创新创业基地人才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以項目为抓手,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
3.2 尽快建立自主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标准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总体进展缓慢;在技术发展路径、产业根植性方面,同样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具有一定的差距。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的行业标准化体系,不能简单的照搬到我国进行简单的复用,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行业标准化体系。
具体来看,应该结合国内外行业标准现状,在推进我国地方性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化体系时,根据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和区域行业特点来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框架。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行业应用、技术特点等多个方面编制行业标准计划,填平补齐分批、分期有条不紊地完成相关行业标准任务。同时,应以机器人行业标准化方案为基础,积极鼓励和引导建立适合于机器人融资租赁的标准化方案以及相关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制订面向工业机器人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融资租赁交易、二手设备市场流通、租赁物评估等行业标准,并且加强行业标准实施的宣贯,提升规范化水平。
3.3 鼓励工业机器人的融资租赁模式创新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是目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设备采购、新技术应用等环节最常用的金融工具[6,7]。因此,融资租赁交易作为一种市场上成熟的金融产品,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资金门槛,提高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率。目前,如武汉、南京等城市工业产业发展迅速,技术体系较完备,且人才培养与储备较为坚实,因此在建立自主的机器人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同时,基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建议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售后回租租赁、委托租赁、杠杆租赁、销售式租赁、项目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租赁、抽成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现代化的租赁方式,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器人融资租赁模式创新。同时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信贷倾斜、财政补贴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创新模式扶持力度。
3.4 搭建“互联网+机器人”的创新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前提是拥有“闲置资源”,将其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工业机器融资租赁市场和共享经济思想的融合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形成新型的融资租赁模式。以工业机器人为共享对象,在共享经济下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等,重发利用闲置资源,可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8]。
为此,政府应建设面向全市制造中小企业的互联网云服务中心,为机器人出租企业、机器人承租企业以及机器人制造、研发等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推广服务平台;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与融合,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
3.5 建立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具有高价值的特点,应实时推动并建立相关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以及补救系统。因此,各地方政府针对每个机器人融资租赁项目应从项目需求的提出,到租金全部收回的整个操作过程,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监测和控制点,建立风险预测系统,确保每个环节运作的规范和安全。
4 结语
随着不断深入的全球化经济,科技和人才已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主要对象。在此背景下,占据智能制造核心地位的机器人朝着高精尖技术应用领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加快完善机器人协同创新体系,以及建立自主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对策机制。同时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提出适合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融资租赁新模式。为保障共享经济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有效实施,给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及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霞,任先平.湖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支持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48-54+127.
刘祖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常州为例[J].营销界,2019(21):149.
推荐阅读:现代面粉工业杂志投稿字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5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