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20-09-19浏览:次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提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中国实现“质量强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需要文化支撑。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质量文化是工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需要协同推进。文化建设需要取长补短,要树立规则意识,大力弘扬工业精神,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是质量提升的保障。
一、实现“质量强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质量涵盖的范围很广
质量范围很广,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工业产品的质量是质量建设的重点领域。任何产品都是为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而制造的,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论是简单产品还是复杂产品,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整个环节均离不开质量评价,即包括性能、寿命(耐用性)、可靠性与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多个指标特性。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合格评定标准和程序,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做出的正确选择。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靠拼规模、拼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尽管目前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还比较少,满足不了国内消费需求。为此,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围绕着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创新水平、质量技术、质量标准、劳动者素质等,推动产品质量变革,落实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优质优价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提高工业产品质量。
制造强国的“强”可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考量,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质量强、品牌强均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质量强就意味着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质量强国”。而“质量强国”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强烈的质量第一意识、强劲的质量供给体系、强有力的质量促进机制、强健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强大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需要文化支撑
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的柔性支撑。我国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相比,在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包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制度规则、协作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了需要以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其对制造强国建设可以归纳为三种作用机制,即工业物质文化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机制、工业制度文化对工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机制,以及工业精神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机制。
质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同理念、产品、服务的紧密关联,具有覆盖生产、生活广泛领域和极其深刻内涵的特质。质量文化是指以工业化进程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群体或民族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质量文化将实实在在的外在产品质量上升到内在精神文化,并进一步反作用于产品质量。
质量强国始于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的核心是质量价值观念。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质量提高的最稳定的保证。质量文化支撑质量强国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化人”转变人的涵养,提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二是“以文化器”改变产品质量;三是“以文化企”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不可分割
(一)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
人类从有意识地制造石器开始,就出现了手工业文化的萌芽。在制造工具或武器的过程中,人类生产由业余逐步转向专业,建立石器制造场并开展交换、交易活动,此时,手工业文化就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制造工具或武器的外观造型、耐用程度、性能水平等不断提出要求,如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造技术从打制发展到磨制,经过沙子或砾石磨制后的石器更锋利,形状也更规整。于是,质量标准和最原始的质量文化出现了。此后,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的制度、理念、方法、价值观等,出现了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等工业文化的要素。
(二)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相伴隨形
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应用和工业的发展,工业文化在人类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内涵不断丰富。正是由于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手工业作坊以及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文化才得以繁荣,质量文化的地位得以确立。与此同时,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经营管理以及质量监管等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合格评定标准越来越严,由此衍生出更为丰富的质量文化。
(三)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作为亚文化的共性
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是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
一是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均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状况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有着极大推动作用。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环节。精神文化是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
就质量文化而言,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工作环境、技术水平、设备能力、人力资源、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是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基础。制度层面是指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精神层面是指企业质量价值观、质量观念、质量态度、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及顾客意识等。
二是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划分。宏观层面主要由价值观、国家管理体系、文化资源等组成。中观层面主要包括行业文化、行业标准规范等。微观层面主要指群体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质量文化。
三是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具有相似的功能属性。工业文化是保证工业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它时刻在调节工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从而保障复杂的工业社会得以顺畅运行。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都有传播、引导、规范、凝聚、调控、激励等相似的功能特点。
(四)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的广义与狭义界定
工业文化可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理解区分。广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特征。因为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工业文化是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自然演变而来的。如果从生产力角度探讨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际上经过了原始社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其实,每一个社会应该有一个匹配的文化,像原始社会匹配的是原始文化,农业社会匹配的是农耕文化,工业社会匹配的是工业文化。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活动而形成的。
质量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自然形成的关于质量的理念、意识、技术知识、行为模式与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等因素的总和,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狭义的质量文化通常是指企业质量文化,着重提倡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
(五)质量文化是工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完从应用范围来看,工业文化的内涵比质量文化更为丰富,外延更大。从人类开启手工业生产开始,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就始终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工业文化在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质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质量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工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上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而且产生了浸润在民族血液里的工业文化。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伟大工程,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质量奇迹。被世人传颂的青铜器、瓷器、丝绸、茶叶等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对工业之美、质量之美的精神追求。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像李冰、李春等一系列大师级能工巧匠,巧夺天工,逐渐积淀并形成的厚德、重义、守信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优秀工业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靠“两弹一星”的工业精神成就了共和国初期的伟业。前辈们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走在前列的行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比如,中国航天的零缺陷质量管理和“质量是生命、质量是责任、质量是财富”等质量文化深入人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先行和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价值理念逐步得到重视。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质量标杆企业,更多“百年老店”将会在这种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中诞生。
三、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协同推进
(一)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必须以工业文化支撑的阶段,而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不会一蹴而就,要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要全面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格局,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和凝聚力。
在工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质量文化的建设既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会受到时代变革的外部影响。质量文化建设关键是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创建高品位的质量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是质量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都需要通过完善机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治理能力来实现。
(二)文化建设需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质量文化既受工业文化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工业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兼收并蓄,汲取百家之长。正确引导行业、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在推进工业文化、质量文化建设中,既要坚持以质量战略引领经营战略,又要善于以经营战略的效益目标实现质量战略,这样才能处理好质量、效益、效率的关系。
(三)需要树立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对于质量工作来说就是要符合标准、流程、规范。现代工业产品要符合行业、产业的通行标准、流程、规范,要确保产品质量,必须遵循行业标准、部门规范、国家法规。企业产品质量不容有一丝马虎、一丁点侥幸,在生产过程中,若不严格遵守质量规范,会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业务行为标准,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上升到企业文化建设层面,形成遵守标准的共识,并真正入心入脑,成为文化自觉。
(四)大力弘扬工业精神
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工业精神的内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文化和心理,工业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诚信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传承和弘扬工业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形成能够推动工业与社会进步、符合价值理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工业文化。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精益、专注等方面,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责任、敬畏等产生的一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道工序、每件产品、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状态。
(五)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是质量提升的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时代。以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与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造良好中国工业形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与关键。今后,没有品牌质量、没有创意设计、没有文化内涵,将与没有核心技术一样尴尬。要提高产品的含金量,不仅要提高质量、设计、品牌、包装、宣传、服务水平,更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产品和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推荐阅读:工业控制系统论文怎么发表SCI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协同推进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建设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5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