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协作模式下产品动态连续创新决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19-11-25浏览:

  摘 要:为了解决大规模协作模式下产品动态连续创新决策问题,首先结合大数据、产品动态连续创新理论分析了大数据的驱动作用;然后,从诊断界面、创意界面、行为界面、选择界面4个层面对创新界面系统进行分类辨识,并分析了每类界面中的信息需求以及各类参与主体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复杂系统、管理决策等理论,分别针对4类界面构建了相应的决策信息提取机理;最后,通过借鉴信息融合、多目标规划等理论构建了各类创新界面中决策信息整合机理,并分析了创新界面系统中可能使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本研究不仅结合参与主体的类型特征有所针对地提取有价值的产品创新信息,而且还能够通过整合产品创新信息实现创新方案的识别和优选,有利于提高产品创新效率、保证产品创新效果。

  关键词:大规模协作;产品创新;动态连续创新;创新决策机理

建筑工程论文

  0 引 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打破区域和部门利益的藩篱,鼓励各个领域、各具专长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实现协同创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发展打造核心驱动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为现代企业在大规模协作(Mass Collaboration)模式下开展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所谓大规模协作,是全球大量独立个体在没有正式组织结构和严格強制权力关系的条件下基于共同理解而自愿参与的松散式、灵活式、非正式的协作。

  凭借其开放、对等、共享、全球运作4项原则,参与主体可以灵活高效地沟通学习、协作创新,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尤其是世界知名企业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该种方式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国外,大规模协作使宝马的研发周期从2年缩减至半年,使Linux Kernel的软件系统以周为单位不断更新,使Wikipedia的网站内容时刻都在变化,使宝洁的研发能力提高了大约60%而创新成本却下降了20%,使黄金公司发现了洪湖矿床上110个目标且其中80%后来证明存在大量黄金[1]。

  在国内,淘宝、腾讯、新浪、当当等公司都利用大规模协作(如商品评论、微博互联、智能推荐)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4G网络向5G的演进,华为聚焦“用户感知”,分别从网络、体验、业务、技术等方面与全球30余家通信运营商、行业联盟和机构、垂直行业领导厂商等建立了紧密的沟通,在大规模协作的基础上发布了新一代Easy Macro解决方案和新一代3D MIMO解决方案。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由大量独立个体围绕产品创新产生的大数据正驱动着产品的不断改进和持续优化,大规模协作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应用于产品创新之中。

  如果说大规模协作在2G/3G时代还是一个“神话”,那么在4G网络已经普及、5G时代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将为打破“神话”创造充分的条件。利用大规模协作模式开展产品创新,能够打破空间界限、提高协作效率、实现信息和知识的瞬间流动,在竞争加剧和创新加速的今天对于组织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正如Tapscott和Williams在《维基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大规模协作是指用户依托于互联网平台,通过大范围、大数量、充分参与以及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大规模协作正在改变公司和社会利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方式,今后的经济将会按照该种发展方式进行组织[3]。”大规模协作产品创新不仅能够扩大创新信息资源,促进超大规模主体之间的专业技术知识融合,而且还可以灵活组织部署,从多方视角对创新信息进行评价、过滤和筛选,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有效地应对竞争环境变化[4]。然而,参与主体多样、主体数量庞大、主体关系对等、知识分布广泛等特点却加剧了组织开展产品创新的难度。原因在于:

  其一,在大规模协作模式下,参与主体不仅有组织的内部成员(管理者、决策者、操作者、技术员等)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上下游企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管理机构等),而且还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大众(用户、潜在用户等),他们都有发表言论、自由平等的话语权,但专业背景、技术领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却极易导致源于不同主体的信息其可利用程度大不相同,如何结合参与主体的类型特征有所针对地提取有用信息对于提高创新效率与保证创新效果至关重要。

  其二,参与主体的类型多样性与数量庞大性,必然会衍生出五花八门、为数众多的创新方案(亦可理解为创意),为利用群体智慧、开拓创新思路创造了条件,但首要前提是能够从中识别出最优的创新方案,如何整合源于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的信息与知识实现创新方案的优中选优对于保证产品创新的科学有效性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产品创新可以划分为连续创新、非连续创新、动态连续创新[5],其中,前两类或者是仅对原有产品进行细微完善(如操作系统的更新),或者是彻底打破原有产品(消费)模式(如计算机由电子管数字机逐步演变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第三类介于前两类之间,要求对原有产品加以一定程度的改进但非彻底打破(如iphone、kindle、小米、华为、戴尔等产品的换代)[6]。动态连续创新不仅可以继承前两类产品创新的优点,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二者的缺点。有鉴于此,文中以产品动态连续创新问题为对象,针对大规模协作模式下存在的参与主体多样、主体数量庞大、主体关系对等、知识分布广泛等特征,基于大数据驱动视角构建一套能够涵盖从“创意产生”到“创意评价”再到“创意优选”全过程的大规模协作模式下产品动态连续创新决策机理。

  1 理论基础

  1.1 大规模协作的定义、特征、运行机理大规模协作最早出现在《维基经济学》一书,书中将用户依托于互联网以大范围、大数量、深入参与及互相协作的方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描述为“大规模协作”,并指出大规模协作是经济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意味着新协作时代的到来[7]。大规模协作是由全球的社会大众基于不同的动机自发贡献自己的知识,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产品创新设计[8-9]。后来有学者尝试结合不同研究对象对此概念进行了个性化延伸。

  如:以网络为对象,其被定义为大规模的人们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各种交互工具及其电脑协作工具创造无限可能新价值的集体行为[10-11];以企业为对象,其被定义为全球大量独立个体基于共同理解而自愿参与的松散式协作,其中不存在正式而严格的组织结构和强制权力关系,但人们却因此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沟通协作[12-13]。另外,从供应链的视角可将大规模协作定义为各成员企业以有效的运行规则为指导,通过相互协作、共担风险,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共同制定创新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协作方式[14]。

  在大规模协作定义的基础上,亦有一些学者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具体可以归纳为:任务导向特征,之所以自发地开展协作是为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特定目标[15];超大规模特征,参与主体规模巨大、非一般协作方式所能及;Wiki速度特征,组织能迅速进行跨地域、跨文化全球性互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16-17];知识整合特征,强调整合分布性知识、创造更大价值[18]。另外,为了提高运用大规模协作进行价值创造的效率,一些学者从参与动机和协作过程2个视角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探讨。

  就参与动機而言,经济性动机和非经济性动机是现阶段探讨的主要论题。如:有的学者认为以在线合作方式存在的大规模协作就像在信息不对称时代的物物交换,其动机可以概括为预期的互惠声誉、物质回报、内在享乐、社会心理等[19-20]。有的将参与动机分为平衡回报价值与机会成本后的直接报酬以及由在线活跃表现获得可能工作机会的间接报酬[21-22]。

  还有的在检验各种动机组合对大规模协作用户参与影响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主体类型与各种动机之间的关系[23-24]。就协作过程而言,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参与过程模型分析大规模协作用户管理方法,提出参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分享机制是使协作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25]。有的基于蚁群觅食的缔结默契(Stigmergy)过程,将大规模协作参与主体视为分布式智能主体,并分析提出智能主体是通过彼此交互来改变其他主体行为、引发宏观新现象的结论[26]。有的在研究Web2.0技术功能的基础上指出,具备简单交互作用的各种社会性软件正在让整个互联网不断衍生出新的协作关系和新的信息系统形态[27]。

  有的学者对开源生产过程中的网民知识共享行为及激励设计关系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机制[28]。还有的认为大规模协作是以同侪制为主要支撑、以科层制与市场制为辅助力量,通过同侪生产、质量控制以及创意交换等运行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大规模协作目的的过程[29]。技术创新活动正在向着非线性、网络化、全球化等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技术创新模式也正在由传统的以线性和链式为主的模式向以多元创新主体合作为基础的大规模协作创新模式转变。

  大规模协作创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将成为提高创新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组织和创新过程[30]。1.2 产品创新中的客户协同在全球竞争节奏加快的同时,客户需求也正在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有效地应对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创新产品,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充分整合吸纳外部的创新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而客户协同正是企业实现这种创新转变的有效模式之一[31]。

  苹果公司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充分重视客户参与、围绕客户需求研发与销售产品[32]。客户协同产品创新通过吸收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动态联盟等先进理念,利用各种网络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具以及知识融合技术,使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共同进行产品创新,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产品创新风险[33-34]。这种产品创新方式既重视获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也强调集成客户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实现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的优势互补,激发群体创造力,缩短产品开发时间[35-36]。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主体类别属性、任务协调分配、知识共享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Hippel等在对美国企业创新行为进行大量实证调研后,提出了领先客户(Lead User)和客户创新(Customer Innovation)的概念,并指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创新成果发生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结合点,以领先客户为主导的客户创造力对产品创新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37]。Fatih等通过引入时间模糊集刻画协同设计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具有非精确性的问题,并运用模糊时间Petri网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旨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的效率模型[38]。

  张雪峰等从企业的视角出发,以将每项产品创新任务与合适的客户相匹配为目的,提出客户与任务模糊匹配度度量方法,建立匹配模型,并采用模糊数排序方法求解,从而得出合理的任务与客户匹配方案[39]。杨育等指出,知识本身的分散性/多样性/异构性、主体的主观认知能力差异性、创新对象的客观复杂性,使创意信息在表述时缺乏统一的描述方法,具有不规范、多样化、非结构化等特征,会影响创新主体间知识的获取和共享[40-41]。

  陈倩等在客户协同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为提高创意知识获取的准确性,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概念分析和模糊认知图的创意知识获取方法,其针对创意知识发散、多样等特点,结合模糊概念分析与本体理论对不同创意知识提出了考虑粒度的知识表达方法,解决了客户协同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阶段创意知识难以准确描述问题[42]。王小磊等针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多主体创意冲突问题,采用二元语义方法分析多主体设计目标冲突产生的原因,并以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冲突协调模型,实现了多主体创意协调和产品创新方案的高效优化[43]。

  在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相互协调,整体性要求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从而可以确保双方优势的充分发挥,而动态性则是要求企业和客户密切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44]。不难发现,大规模协作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其存在的特征和固有的运行机理已经被应用于解决包括产品创新在内的各类管理问题;而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维系市场竞争优势,已经开始通过与客户协同的方式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

  无论是对于大规模协作还是对于产品创新,彼此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强烈和迫切。在大规模协作模式下开展产品创新不仅能够扩大创新信息资源,促进超大规模主体之间的专业技术知识融合,而且还可以灵活组织部署,从多方视角对创新信息进行评价、过滤和筛选,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有效应对竞争环境变化。令人遗憾的是,产品创新目前还停留在通过客户协同产生创意的初级阶段,而尚未注意到在大规模协作模式下参与创新过程的还有组织内外部成员、社会大众等其他类别的主体,更未意识到创意由产生到评价、过滤和筛选对保证产品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控制分析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规模协作模式下产品动态连续创新决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4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