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商企业管理发布时间:2018-08-18浏览:次
摘 要:扶贫档案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见证和基本保障。基于扶贫档案管理的现实考察, 发现存在地方政府档案管理标准不明确、村干部识别贫困户引质疑、驻村工作队收集资料质量存隐患以及贫困户提供虚假资料谋私利四大困境, 制约着档案管理质量, 弱化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效率。鉴于此, 研究根据上述档案管理困境, 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扶贫档案; 地方政府; 村干部; 驻村工作队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大幅降低。当前,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关键期, 亟需完善扶贫政策和追踪强化扶贫效果, 以此提高扶贫效率。扶贫档案作为精准扶贫的记录和基础, 是实现此项目的的重要抓手, 这就使得其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 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规范扶贫档案建设的意见和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和缕析了扶贫档案清单明细、管理机制、分类方案以及归档程序, 有效推动了扶贫档案的系统化管理。然而, 扶贫资料的收集和管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制约着扶贫工作的质量。基于此, 研究基于扶贫档案管理的现实考察, 尝试性地从地方政府、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贫困户四个维度出发, 探究扶贫档案管理的现实困境, 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扶贫档案管理的现实困境
扶贫档案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见证和支撑保障, 有助于规范贫困户的识别、帮扶和退出机制, 促使扶贫工作的持续规范化运作。审视扶贫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文件档案的管理过程, 发现存在制约档案质量乃至弱化扶贫工作效率的四大困境, 即地方政府的档案管理标准不明确、村干部的贫困户识别引质疑、驻村工作队的资料收集质量存隐患以及贫困户提供虚假资料谋私利。
(一) 地方政府:档案管理标准不明确
国家层面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用以指导扶贫档案的管理, 但相关细则尚未完善, 一些扶贫政策处于持续更新状态, 地方政府受制于各自经济条件和管理能力, 在政策执行中通常会选择与己有利之处执行, 弱化了扶贫档案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 地方政府尚未设置专门的扶贫档案管理机构, 也不曾制定详细的档案收集清单和管理标准, 其扶贫资料大多存放在村委会, 由驻村工作队进行整理和保管, 使得每个贫困村的扶贫档案管理标准不一致, 档案内容混乱, 存在材料不全、分类不一致、摆放混乱等问题, 导致档案质量和归类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 一些政府官员缺乏痕迹管理意识, 对扶贫资料的外在形式和核心内容重视不足, 工作存在较大随意性, 未能实现扶贫资料的应收尽收, 并且归档及时性和安全性缺乏保障, 易于造成扶贫资料的损毁或丢失。
(二) 村干部:贫困户识别引质疑
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村三委”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纽带, 亦是基层政府实施政务的基石和重要助力。“村三委”即指村党委会、村委会和监委会, 在乡村社会中属于强权主体, 掌握着乡村发展和乡村事务处理的话语权。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各级政府的推动, 处于我国行政机关末梢的乡镇政府成为了政策执行的直接操盘手, 他们掌握较少资源却需完成大量扶贫任务, 因而主要依托“村三委”进行贫困对象的识别、帮扶和脱贫, 使得“村三委”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尤其是以村支书为代表的村干部逐渐掌握扶贫资源。受制于自身教育水平和认知能力, 村干部的行动逻辑常以利益驱动, 诱发了一定的寻租行为, 使得扶贫政策的精准执行存在不确定性。村干部是乡村社会中的体制精英, 他们通过日常生产生活进行交际, 得以掌握农户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 但出于乡村社会均衡发展或自身利益的考虑, 他们偏向于平均分配贫困户数量, 或者根据“差序格局” (俗称“关系好坏”) 原则, 将贫困户资格给予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自己人”, 因而易于受到农户的猜忌, 进而演化为不满或持续性缠闹, 最终引起贫困户名单的变动, 致使扶贫档案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存在质疑。
(三) 驻村工作队:资料收集质量存隐患
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中, 由于各地贫困情况不一致且缺乏统一性的填报清单和格式, 扶贫工作中扶贫文书和表格繁多, 表格形式尚未统一, 不同部门针对同一内容的信息收集表格也各种各样, 使得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疲于应对, 资料收集中也缺乏重视, 存在随意性, 降低了扶贫档案的质量。一般而言, 贫困户的识别、帮扶和退出工作由驻村工作队单独或协助村干部具体负责, 其整理的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建档立卡户的申请书、家庭情况表、家庭人均纯收入调查表、每年度信息采集表、确认通知书、脱贫计划、帮扶卡、帮扶责任书、帮扶协议书、攻坚帮扶措施、访谈问卷、住房鉴定表以及图片等材料。然而, 由于驻村队员大多不属于当地人, 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对于民情把握不足, 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监督考核, 驻村工作队收集的扶贫资料存在格式不一致、信息错误、逻辑不清问题, 比如贫困户档案里拥有多份家庭成员情况说明表, 属于多个部门拥有, 致使扶贫档案里存在信息相同单格式不同的表格, 或者相同表格的信息表达不一致, 登记信息与事实不符;一些表格信息不全, 存在代签或代按手印问题;部分表格填写存在逻辑问题, 比如收入登记中, 家庭收入总和与填写的个人收入不匹配。在扶贫数据录入过程中, 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指导, 扶贫数据资料存在信息不全、逻辑错误问题, 制约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
(四) 贫困户:提供虚假资料谋私利
精准扶贫作为外部输入的帮扶方式, 向贫困区注入了稀缺性资源, 借此给予贫困户多方位扶持, 从而打破了贫困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心理平衡, 一些未获贫困认定资格的普通农户心态发生巨大变化, 为谋私利纷纷争当贫困户, 甚至为争夺建档立卡户而提供虚假资料和收入信息, 影响了扶贫档案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自古以来, 我国深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影响。在扶贫资源非均衡化分配之下, 部分农户心态发生扭曲, 他们认为资源分配不公平,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制度层面和非正式规则两方面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来看,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且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户识别标准和动态管理机制, 但是在政策执行中, 并未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 使得一些农户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获得贫困户的政策待遇, 比如在贫困户识别中, 个别农户存在“不拿白不拿”的心理, 不管条件是否符合贫困户认定标准, 都争相申请贫困户, 一旦自己落选, 则会向村干部、驻村队员甚至地方政府部门反映, 哭诉贫困户识别或退出方案不公正, 甚至通过上访或死缠烂打形式获得贫困户资格以谋取利益, 形塑了虚假贫困的形式主义假象。
三、优化扶贫档案质量的策略选择
精确的扶贫档案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基础, 有助于推动贫困户的识别、帮扶和退出。针对制约扶贫档案质量乃至弱化扶贫工作效率的四大困境, 建议扶贫工作中的各方利益主体重视扶贫档案的作用, 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从制度层面加强扶贫档案的管理, 制定详细的档案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 通过定期业务培训提高扶贫人员的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能力, 并且按照贫困户的不同类别实现档案分类归档。同时, 市、县级扶贫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和村级扶贫档案管理的指导, 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监督, 继而培育扶贫档案管理的示范单位, 引导扶贫档案的规范化运作, 进而促使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于青.《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解读[J].中国档案, 2017 (5) :16-17.[2]纪方超.精准扶贫档案同行[J].中国档案, 2017 (5) :1.[3]王富忠.扶贫档案整理方法刍议——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J].档案管理, 2017 (4) :44-45.[4]王雨磊.精准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1) :88-89.[5]王雨磊.技术何以失准?——国家精准扶贫与基层施政伦理[J].政治学研究, 2017 (5) :104-114.[6]轩红.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研究[J].档案管理, 2015 (6) :85-86.[7]王新才, 陈划生.东莞市农村档案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1 (4) :98-10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扶贫档案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策略选择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shangqiyeguanli/4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