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改革应用发展方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商企业管理发布时间:2015-09-18浏览:

  有关现在工商管理教学的新应用技巧有哪些呢?我们应该怎样来加强对目前的工商管理应用呢?工商管理的改革应用发展对经济建设上有什么影响及意义呢?本文选自:《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月刊)1992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理论刊物。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调控经济运行服务。

  摘要:城市化发展使我国迅速进入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般服务业或者是工业服务业必将快速发展,成为知识经济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必将使之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积极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改,并使之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论文发表,经济师职称

  一、办学主体单一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与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看似鲜明,但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1.满足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尽管各个学校都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不可能在学校“速成”,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2.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需要“真题真做”的企业环境,而实训基地建设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无法把自己的“命门”市场及客户真正交给实践的教师和实习的学生去练兵。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听上去只是一个华丽的口号,在操作层面上,则变成了“挂牌”的游戏,缺少长效机制的建设。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成果抽象且缺少量化指标,导致课改投入不足。工科类各个专业利用其职业优势,设备投入实实在在、工作过程清清楚楚、教改成绩明明白白,学生岗位技能的把握可以量化检验,比较容易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在投入方面似乎也比较大胆。反观社科类专业,课程改革抽象,改革的成果不宜量化考核,导致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止步于“专业教室”建设和“教学模拟软件”的采购,在形式上似有创新,在实际效果上,距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渐行渐远。

  二、影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改的主要原因

  1.学院转型面临挑战,办学定位似是而非,职业教育仍然未能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高职院校的前身多是中专校、成人高校、党校等,这些学校的背景多与行业挂钩,在社会转型和院校整合中基本与行业脱钩,划归教育主管部门。但是离开了原有的行业依托却又无法真正与市场对接,导致开放性不足、创新性欠缺和战略定位不清的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如何与市场分散决策、个性化选择模式相匹配?这些问题使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是教育体制层面需要改革的内容,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直接原因。

  2.高职学院存在过度行政化和管理者通吃现象,导致教师消极博弈。一直以来,高校管理者通吃的现象饱受社会诟病,尽管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学院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分开的意义,但是现实依旧。即在资源控制上,学校的管理者天然地处于有利的位置,这已是高校的潜规则,虽然这种安排似乎有其合理性,但是,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导致各类资源的配置倾向于行政人员,当权力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时,为教师服务则成为一句空话。高职学院的一线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多重压力之下,消极地选择承担有限责任。教师缺乏正向激励和价值肯定,从而使课程改革成为一场课改表演秀。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独特的资本,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和能力都完全内化在劳动者内心深处,任何强制力都无法使其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思认为:制度是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即无论我们假设教师的人格是如何高尚,作为理性人他们也一定会与制度博弈,当权力成为资源配置的因素时,就不难解释教授们去竞聘处长的现象,当课程改革的交易成本大于其收益,当教师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被权力所压抑,当领导力建设和执行力被误读且存在根本性的认识差异时,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则必然陷入被动局面。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风险高且机制不足。与工科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指标不易量化,课改成果抽象、单一等,其课改成果远不如工科专业成果明显。对管理者来说,投资孵化一个创业项目比巨资购置的设备风险大且不确定。由于风险评估和风险承担机制创新不足,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改创新不足。

  4.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高职教育缺乏特色。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突破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也应该适用于高职院校。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通过市场来检验,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如合作办学、订单式办学、挂牌基地,甚至把教育经费投到企业办所谓的“厂中校”等。但是,理念的缺乏与制度保障不充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极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远远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这些尝试难以产生突破。我们认为,深入引进市场机制的途径应该是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囿于制度,但是在现实中还难以做到管理部门、社会、企业各方协作,且接受和认可度低,这使得高职商科专业的课改不能切中要害,难以取得突破。

  三、推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改的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伴随市场化改革不断推动课程改革,但是要在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要的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思想的藩篱。端正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明确教育到底为谁服务和怎么落实服务的问题。这是推动一切课改的基础和前提。

  2.克服高职学院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为课程改革营造创新的环境。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抽象地要求高职去行政化确实过于理想主义,但是当我们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时候却对高职学院的行政化问题视而不见、忽视这一问题对教改的破坏性也是一叶障目。学校管理者要理解,做好对课改的服务工作是对教学过程最有效的监管,是对教师最好的激励。

  3.办学体制在边际上创新,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开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发达国家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创建与社区、行业以及大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开创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是近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课改、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办学需要有大楼,更需要有大爱之心的大师,高职学院同样需要遵循这条办学规律。难点是如何在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个扎实的、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高职教师停留在“双师型”水平,还远远不足以胜任高职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探讨“双栖型”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即高职商科教师不仅掌握理论、关爱学生,也要有相当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在企业挂职,应该通过教学、科研与课改,通过与社区和企业的深入合作,直至通过项目孵化或自主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完成师资队伍的建设。

  5.全面推行项目管理的教学改革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改的有效途径。在我们考察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之后,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方式上全部实施项目管理。职业教育改革采纳项目管理模式有其内在逻辑,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借鉴或引用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是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通过项目管理,不仅有助于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其系统思维和处理复杂环境关系的能力,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整合各类资源以及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在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我们不是为高职而办高职,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使城镇化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紧缺人才,服务业也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课改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突破现存的体制障碍。未雨绸缪,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否为此做好准备,变化正在发生,挑战就在眼前,这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具有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行动。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工商管理改革应用发展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shangqiyeguanli/3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