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次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虽历经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过去人们往往崇尚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渗入教育当中.从而忽视道家思想的教育价值。实际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但长期处于非主导地位的道家学说,蕴涵着极为宝贵的教育思想。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教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基调是自然、无为、为我、贵生、养性、全行,追求个体自由和个性的自然发展.在自发的天然秩序中各有所属、各有所得。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同一,所以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用于大学建设,可以称之为以“道法自然”为指导的大学理念.其实质就是“生”的精神.生命的精神。道家倡导的这种生命本位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文明日益异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遵循“自然”,恢复创造性的无为。事物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潜力就会得到最大解放,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道家看来,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法自然”的教育,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教育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的社会发展和进步。道家的观点虽然较为宽泛.但结合到高校教育实际来看,就具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意义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当前,很多高校急于提升自己,扩大影响,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造成负债累累、劳民伤财,这种做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结果造成资源浪费,误人子弟。高校要想真正提升自己,应该是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在人才建设、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工夫,而不是一味地重硬件、轻软件。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科技发展新形势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人才。
二、因性而行,兼容并包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庄子认为人性是生而完整、不可易变的,变易就是“残生损性”。他提出,性至真的标准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任性命之情就是自闻、自见、自得、自适。庄子认为.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得到快乐,即各尽所能,各有所乐。因此,道家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即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备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自己的各自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势.获得成功。庄子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此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至乐》)这就是说鱼在水里能生,但人在水里就会死掉。他们两个是不同的个体,特性不同,好恶也就不一样了。先圣充分认识到万物之间的差异,因其特性而用之。庄子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刚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这也就是说万物特性不一样,人要戕贼万物的本性,强求一致,是徒劳无益的。庄子说教育要“开‘天之天’,不开‘人之天”’,可以解释为:每个人都是天才,天生有其天赋。不过各人的天才不一样,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符合学生天性,要从顺从自然禀赋来开发人的潜力。
否则适得其反。这就是说,每个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生的才智各有差异,各有所用。教育不是遏制个性,而是要发展个性。作为一名老师,学生能干什么,你要善于发现,要弄清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他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他们均衡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与顺应个性、因性而行的教育原则相联系,这就要求教育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度。《老子》告诫人们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就是说圣人能够教育和救治不良者和不良物,没有被遗弃的人和物,能够顺应物情,使其物尽其用。对于教育者来说,不管粗精良莠,都要用一颗博大宽容的 t5去接纳对方、理解对方 要有一种宽容的品质准确把握优差生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发挥其长处和优势,改善其不足和劣势。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创造多元化教育,让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不言之教。效法自然道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吉之教。”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无为”、“好静”、“无欲”,会产生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作用。这与我们教育倡导的行为世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具有一致性。
所谓“不言之教”.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楷模作用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走向,教师要率先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榜样,要自觉提高师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师还应具有宽厚大度、作风严谨、无私正直、谈吐高雅、仪表端庄、乐于助人、敬老爱幼、好学上进、尊师重教等方面的道德品质,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教学不能“满堂灌”、强制性地输入信息.而是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启迪、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老子的教育发展逻辑是:任何发展需要合乎自然,需要正常化,人生、教育、经济社会都是如此。道家重视生命、生理、生存,他们把学生叫做“为道”者,即寻求智慧的人。这个“学生”的本意是练习生存方式、生存之道、生命维护,《庄子》称之为“卫生之经”。这也就是训练自我认识、沉思与体验的能力。其目的在于消除异化,复归和遵守“自然”,使自我健康发展。道家认为,“学生”要当好,就要树立深沉、稳定、整体和谐的道德,老子把它叫“玄德”、“常德”,因此,教育大计首当其冲就是人格教育。
现在大学里面存在诸多反常的因素,如权力中心主义、舍质求量、弄虚作假、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学风不纯等,用道家的眼光来诊断,病根在于违背了常态发展原则、违背了道家倡导的道德要求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尚人格的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恪守自然之道,任事物之自为,等待事物自身的发展转变,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处世不争,凡事做到不强求结果,让结果自然呈现。老子这里所说的“自然”,已不是那种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而被赋予了特定的道德意义。他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他认为人类只有效法天地这种“不自生”的无私品德,才能长存而不败。人们可以从天地自然中领悟道家所倡导的道德要求,获得道德新知,受到道德启示.并将其化人为人处世的实践中。教育者在培养学生俭啬寡欲、心身安顿、抱朴归真、宽容于物、致虚守静等品德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走出书斋.拓宽视野,以物为师,从实践中学习,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努力从各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去体悟新知。
四、批判再批判。不断创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深明其道.不做无益之事.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可以理解“为道”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损”指批判地、反思地学习。庄子甚至认为,书本上古人的言论和文化成就就是“陈迹”,不段批判地接受是毫无意义的。道家的这种思想虽有片面之处,但却蕴含着超越传统文化、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启示人们冲破既有的、僵化的知识的束缚,不为传统的知识所累,摒弃智诈,发挥思维创造功能,去探寻更高的智慧。老子又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意在批评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行为。庄子曾经举“庖丁解牛”事例,倡导知、道相结合,合乎“道”的知识并通常的见识更重要。道家还反对千篇一律的学习标准和方法,反对“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主张摒弃“同”而求“通”。这种思想肯定了主体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批评能力。然而,在我国教育界,“权威性”教育还普遍存在,经常一个所谓权威学术观点一旦出来后。此领域研究者竞相跟从,无人提出异议: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思想及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更改.多年都木有推陈出新的改革举措;很多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喜好学生与自己在学术观点上趋于归.......这些现象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着高质量人才脱颖而出。因此,道家这种批判性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观念,对当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教育应该摆脱传统,超越传统,勇于创新—— 创新教育举措、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以上粗浅见识只是见其~ 隅,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对当前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应该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义务.更有必要去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发挥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指导作用,让传统文化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为社会所用,为人类进步推波助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道家思想看现代高等教育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