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9-06-01浏览:次
【摘要】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过剩产能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困难及特殊群体都是就业弱势群体,他们不仅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更缺乏相应的就业保障。基于此,应从政策法规、产业调整、社会保障三个维度出发,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和社会保障兜底的作用,缓解这四个群体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就业 政策法规 产业调整 社会保障
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四大群体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过剩产能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困难及特殊群体,这些群体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时常面临失业风险,有的甚至无法得到用人单位关注。以大学毕业生为例,2018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 2019届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此外,过剩产能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困难及特殊群体每年都处于小幅增长状态,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国家应提高对就业问题,尤其是对这四类群体人员的关注度,采取科学的措施缓解其就业压力,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政策法规为先锋,发挥政府缓解就业压力主导作用
政府应积极主动制定各类政策法规,用于缓解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消除就业歧视,营造积极的就业环境。
首先,以《就业促进法》严惩就业歧视现象。四大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包含就业歧视问题。《就业促进法》对妇女、学生、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就业平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存在歧视性用人制度。在立法明确的前提下,各省市应严格依照《就业促进法》,对区域内企业进行调查,并畅通举报渠道,对存在就业歧视行为的企业进行查处,缓解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同时,《就业促进法》对就业服务信息也有着明确的规定,禁止发布虚假就业信息,尤其针对中介机构,更要严格进行审查,防止中介机构对弱势就业群体进行压榨。
其次,以税收优惠促进用人单位吸纳弱势群体。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制定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该部分弱势群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用人成本,以扩大就业容量的方式带动就业增长。同时,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适当增加优惠税种,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弱势群体。此外,政府还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失业者再就业预算,帮助失业者参与各项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高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力,以便寻求到合适的工作。
最后,提供充足的就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服务,比如失业人员登记、免费就业咨询、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利用这些服务对弱势群体就业给予实质性帮助。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就业资源,尤其是在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等方面挖掘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提供专项就业机会。此外,政府还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克服劳动力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失衡,并对高校教育方向进行指导,确保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防止进一步拉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缓解以大学毕业生群体为主的就业压力。
以产业调整为契机,利用市场供需指导就业发展方向
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業比值偏高,而第三产业比值偏低,这直接导致就业压力不断增长。
一是加大第一产业比值,稳固就业人数。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较为固定,也是具有保障性的就业岗位。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应鼓励第一产业朝着特色产业方向发展,比如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借助这种方式,促进就业岗位增加,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保障,尤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而言,能够在第一产业中实现就业是最优之选。同时,面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应积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一旦农民返乡创业人数实现增长,自然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减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为主的就业压力。
二是降低第二产业比值,倡导技术就业。事实上,我国第二产业的比值偏高,应通过降低比值,将劳动力进行转移,拓宽以过剩产能职工为主体的就业渠道。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将会融入更多现代科技,势必出现自动化替代人工的现象,尤其对于传统制造业、钢铁企业、煤炭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将持续减少就业岗位数量,过剩产能职工的数量会相应增加。对此,应注重过剩产能职工群体的技术培养,将该部分就业群体朝着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方向进行引导,让具有技术的过剩产能职工,能够投入到乡镇发展、西部发展的行动中。不仅能缓解区域就业压力,更能为经济落后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提升第三产业比值,充分增加就业岗位。现阶段,第三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将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为主,需要大量的人才供给,比如餐饮、娱乐、旅游行业,这些行业总体存在不小的人才缺口,应引导四大群体的相关人员进入这些领域,以减缓就业压力。据统计,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方向为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物流、贸易等,为此,国家应重点发展这些产业,通过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
以社会保障为后盾,积极化解弱势就业群体后顾之忧
现阶段,我国不仅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岗位短缺、薪资待遇较差的问题,更存在着就业者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未来发展过程中,应以社会保障为后盾,积极化解弱势就业群体后顾之忧。
首先,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为缓解就业群体压力,应拓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畴。依照《失业保险条例》相关要求,应将城镇具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都纳入其中,避免各地存在适用范畴上的差异,最大限度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让失业保险真正起到维护失业人员权益的作用。同时,应利用多渠道筹集保险资金,单纯依赖政府不足以应对庞大的保险金额,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失业保险金行业,借助对失业保险金的高效运作填补资金缺口。
其次,健全工伤保险制度。第一,完善工伤保险法律依据。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内容,明确劳动者在正常工作生产中遭遇到的各类伤害,都应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并制定相应的监管细则,强制用人单位参与工伤保险,一经发现未参与工伤保险的企业,应对其进行严厉处罚。第二,细化工伤保险实施准则。明确和规范工伤保险实施细则,规范工伤保险的申请、受理、认定程序,确保相关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不存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第三,推行雇主“无过错责任”制度,在工伤保险中,只要工伤来源不是由劳动者故意造成的,用人单位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此推动用人单位参与工伤保险,免除劳动者后顾之忧。
最后,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拓宽养老保险资金供给渠道。现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保险资金给付压力,对此,应通过拓宽养老资金供给渠道。政府应加大养老保险资金的供给力度,还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保险领域,确保养老保险资金充足。第二,创新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机制。养老保险资金庞大,如果能够妥善运营将会促进资金升值。各地政府应寻求大型投资机构、证券机构合作,优化养老保险资金运行,在确保养老保险资金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运作效率。第三,加强养老保险金的稽查力度。各地政府要对用人单位进行全面稽查,了解是否存在用人单位拒绝缴纳养老保险的现象,一旦出现违规现象,应对相应的用人单位进行严厉处罚。同时,也需要对养老保险金的运作进行核查,防止出现养老保险金流失现象。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哲、朱京安:《困局与因应:就业歧视立法规制的优化》,《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②武传伟、吴翌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关系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8年第12期。
③何水、谭清方: 《“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中国统计》,2018年第10期。
推荐阅读:《就业与保障》(原名《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过近二十年的办刊经验积累,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宣传人力资源、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社科类期刊,名列全国同类期刊前茅。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如何缓解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4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