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探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8-10-15浏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它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教学理论同样指出,做为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如何更好地讓学生发挥主体性也成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课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语文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对语文学习也有一些消极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初中生认为语文课听不听、学不学区别不大,内容满足不了好奇心,缺乏挑战性,因此对语文学科提不起兴趣,或者关注度不够;就初中生心理特点而言,属于敏感期,不善于表达自己,害怕说错会被教师同学讥笑,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教师水平有限,对教材驾驭能力低,无法激活课堂气氛。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以上几个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主题意识的培养。要激活学生的主题意识,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主体需求。

  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途径

  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

  记得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中,对于语文课文的兴趣这个话题,一位学生说:“好不容易遇到一首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本想让教师多讲讲里面好玩儿的东西,不想都是一些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一个重点词的用法之类,真的很无趣。”现在的语文教学令学生根本不知道除了考试,语文的作用在哪里?这种大多数学生都有的思想,很容易让学生疏远语文,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语文的学习必须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和延伸,学生才能真正明白语文是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必须。

  如何让语文课与社会生活接轨,让语文知识贴近生活呢?我们要改变现下的课堂结构,多进行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拓宽知识面,对学好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形成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上海师大附中彭世强老师的教学观摩课《园林建筑艺术鉴赏》《吟诵教学》《看照片,写作文》等都更多地体现了活动课对学生的激活作用。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育以教本为主体,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学生成了知识“容器”,教师“填”知识就可。就像上文提到的学生期待教师讲些课文相关的有趣的内容,等来的却是和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教师的课堂表现,都是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忽视,进而抑制了学生的灵性和情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硬性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时,可以提前做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对下堂课的需求,他们想了解哪些知识,想要教师如何讲这堂课等等,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好,教师就很生气,认为学生上课没有好好听讲。这种情况多是教师只关心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却忽略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这篇课文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说的只是他对课文中某句话的感悟,和课文的整体表达并不太搭边,教师也不要因此就批评这位同学“跑题”,而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就某个主题给学生上台发言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提问,教师回答,也可以让别的学生回答等等;课后,允许学生有自己设计作业、自己选择作业的权利。要尊重学生的课余爱好,做好课外活动。如:朗读吟诵、演讲辩论、报告研讨、书法篆刻、影视欣赏、参观游览、集邮收藏、办报办刊及上网交流,获取信息,制作网页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使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

  还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观念,只有语文教师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师长架子,才能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怎么教,教什么,要多听听学生们意见。同时在学习进度上、问题引导上,考虑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搞分层次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教学生。总之,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需求都能被满足。

  结语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才能够真正实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4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