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6-03-31浏览:次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新建设改革上的发展方式有哪些呢,应该怎样来促使现在教学新技巧呢?本文是一篇数学论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思想,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对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本文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给予指出,同时希望本文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如果教师不了解新课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如果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预设的问题就不能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不能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如果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对提问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就会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和预设有效问题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都称之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
(1)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数学教学的主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而不是根据教材、教参或教案去考虑教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课堂是学堂;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2)关注过程,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需关注学生的参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注重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论文:《数学学报》是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数学期刊,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闻名。自创刊以来,许多著名的中国数学家例如华罗庚,吴文俊,王元,杨乐,张恭庆,陈景润等都曾作过主编。1985年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数学界的交往,创建了英文版.自1999年英文版进行了重大改革,重建了国内外相结合的编委会,并由著Springer出版。
为根本目标,这种发展不单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学习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并且更是一种和谐的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技术,是数学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在掌握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所进行的灵活选择和创造.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和学生通过预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从而切实获得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有效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预设问题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设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笔者认为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问题”,不只是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需要预设性发展,即可预知的发展,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经验推出未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坚持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就是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预设的问题而受益. 这就要求预设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所谓适中,绝非适应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而是整合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平衡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又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思考余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就是预设问题难度的适中. 遵循这一原则的同时,还要预设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和引导的教学方案.
2. 借助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并非为考查学生的优劣,而只是“借题发挥”,把预设的问题当作一种手段,重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动脑、会用脑的良好学习数学习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坚持借助性原则,重在优化学习数学知识过程,而非只看答案的正误.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预设的问题,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数学的问题和学习需要,也可以借助预设的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修正和补充,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3. 引申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有效问题引申到讲解、指导过程,或者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由讨论、探讨过程引申到分析和解决讨论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使数学学习过程在优化中得以深化,进而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要突显引申性,要求数学教师不但要具有观察和判断数学学习动态的丰富经验,还要具有敏锐的感悟学生、体贴学生的洞察力和亲和力.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适时发现和抓住那些推动数学学习需求、深化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巧妙地预设问题给予引申,推进数学学习过程.
4. 丰富性原则
坚持预设问题丰富性原则是获取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的有效问题是指学习内容,必须使预设问题中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 学习内容是否丰富,是判断预设问题是否优质的根本标准. 只有坚持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的丰富性原则,才能使整体性原则、借助性原则和引申性原则得以实施和贯彻.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不仅要求预设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具有整合性、综合性和贯通性,而且要求预设问题设置显性条件、隐性条件和引申式条件,这样才能通过预设问题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方式和能力.
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注意的事项
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预设问题方法,不同的预设问题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预设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数量要适中
一堂课如果预设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预设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
2. 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防止滑过重要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要讲“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估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难度.
教与学中的“滑过现象”的形象说明是:当我们驱车从某出发地到另一目的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美景;由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越顺利,风景区被忽略的概率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难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坡度的空间,学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答案,会致使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3.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过于复杂,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
4. 预设问题要有价值,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改革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难免出现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 “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笔者认为,经验丰富的教师设问能提纲挈领,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建设发展思想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37090.html